高阳山头看历史
白壁关下旌旗扬
刘平高阳矿于年动土建设,设计能力年产煤万吨,年5月简易投产,年生产原煤万吨。年进行改扩建,年生产原煤万吨。年政策性破产重组为新阳煤业。年,原煤产量达到万吨,年,产量万吨。年,变更为高阳煤矿。高阳镇属于孝义市白壁关乡。白壁关是太原盆地向南的一个隘口,是历史名关,向为兵家争夺之地。北魏时,此地已设关。北朝时期,这里是防控西域胡人东出南下的重要关防。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里的战事有记载的有25次之多。唐朝初期,李世民收刘武周手下大将尉迟恭,令其戍守白壁关,有“尉迟恭白壁关举义降唐”,“白壁关三鞭换两锏,棋盘山一截千万粮”等话本小说流传至今。白壁关周围的村名:关西,粮营,教场岭,南营,吐京,六壁头,昔吉堡,大都与军事有关。听到这些名字,便可感受到一千多年以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烽火岁月,那些沙场秋点兵,铁马嘶壁冷,楼船夜渡风滔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场景都在眼前一幕一幕掠过。高阳厚重的历史,还可以从高阳镇建于明代的关帝庙,三多村寂照寺的明清壁画,贤者村侯氏锯树留邻,启蛋里改名为贤者的佳话传说中领略纵览。年,我跟随矿中红卫兵步行串联队从延安途经军渡,柳林,大麦郊,柳湾回到介休。当时矿中已经不上课了,学生们留在学校也没有事,除了一些热衷于运动的人外,大都回家了。我在学校住了两天思家心切,也打道回府了。回到水峪,走到家门,碰上同校初三的一位女同学,她惊讶的看着我,“你们怎么才回来,走了这么长时间。”“你是刚回来啊。你还不知道,你家不在水峪了,搬到高阳了。”这时我才发现家门口上着一把陌生的大锁,隔门缝往里看,已经是空空如也了。没有办法,我只好抗起行李去高阳。当时,高阳矿只是一个筹备处,九处的工人们在这里搞矿井建设。工人们住宿是租借高阳镇老百姓的窑洞,办公地点也是老百姓大一点的院子或一些简易的工棚。那时人们叫东大院,西大院。我们家和四家九处职工住在一个大户人家的院里,我家住上房正窑洞,其它四家分别住东西厢房各一眼窑洞。窑洞不宽却很长,自己家的东西和房东家的东西堆在一起,很是拥挤。窑洞里盘着炕,连着做饭的灶台。吃水要到街上的一眼深井去挑。井口的辘轳上,井绳要盘两圈,井桶才能到井底,吃水真是费劲。房东好像是信仰天主教的,有一天,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伙红卫兵抄了房东的家,翻出几本圣经和一些印有圣父圣母圣子的画,我记得那些画画得很美,可是还没来得及仔细观赏就被那伙人付之一炬了。高阳矿那时的交通也很不方便,介西线火车在高阳矿没有站,只能停在白壁关,下了车要走十多里路。我们当时回高阳,要么去供应处看有没有来介休拉货的九处大卡车,搭个顺车。要么就是坐火车去孝西,然后去九处材料库找车回家。很少到白壁关下车,在那儿下了车只能迈开双腿往家走,而且那十几里路也真的不好走。说来也奇怪,步行串联时一天走百十里路没什么,这十几里路怎么就这么不好走啊!不过,这样的时间不长,一年多后,父亲调到局里了,我们家也就搬到了介休,从此也就结束了在矿区四处漂泊的日子。作者简介
刘平,年生人,退休前曾任汾西矿业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汾西矿报副总编。喜好画画写字作文章。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