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汉王山

王勇(笔名潇湘)

汉王山距旺苍县城30余公里;地处川北旺苍县境内黄洋、普济、正源、高阳四个乡镇的交界之处;海拔不高,仅只两千多米。但是我第一次把它命名为“川北神山”。

明代史学家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写该山:“山环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昔汉祖驻跸于此,有汉王寨。”据《汉中府志》载:“汉王山,山形险峻,高出群峰,乃南北诸山之祖,有五峰并峙,形如莲花,昔年汉祖驻跸于此,遂成名山胜景也。”民国《重修广元县志》载:“汉王避敌,临河无舟有鹿自山而下,汉王因乘之渡河入山,故山名汉王山,渡名鹿渡。”佛教三益太真先生曾述,双龙院存放一善真和尚著手抄本《汉王山纪》载:“丙申汉王二年,汉高祖刘邦带兵将数千,调兵运粮,住此山多日,身得仙山之灵气,成为真龙天子,统天下江山也。”关于汉王山的传说,在川北一带流传的有多种版本。一说汉高祖刘邦曾被项羽分封为蜀王,屯兵于此山,留下许多传奇故事。一说东汉时张鲁据守汉中三十余年,曾多次在此山中传授“汉王道”,故称“汉王山”。还有一说是距今多年前,古巴国派驻蜀北的汉王,在百丈关战败丢盔弃甲,与妻子诀别,指山葬妻,骑仙鹿渡河,逃至深山,结草为庐,早种晚收。这几种版本究竟哪一种说法属实,我曾在《旺苍史话》一书中进行过考证。

我每次上汉王山都有点突然,没有做多少准备。其中一次是在年,当时我喜欢带着几个人徒步爬山,清早准备出门时我才确定去汉王山,是说去就去的,满以为下午就可以返回,结果从黄洋方向进山,走到第二天中午才从正源方向的深溪沟出来。看来汉王山是不能低估和藐视的。这一次是在农历的大暑节气。仍然没有多少准备,头一天下午两三点钟知晓第二天陪同客人上山,晚上有点应酬上的事情弄到两三点,早上六点多起来头还晕晕乎乎的,随便吃了点早餐就去了。

汽车进入鹿亭溪温泉,由于降雨塌方,公路不能再往前行了,只能以步代车。换上迷彩服,大家兴致勃勃地出发了。先是沿着伐木的一条小道步行到溪流的源头亮明垭,一路上峰回路转,林荫蔽日,峡谷清溪,飞瀑流泉,蝉鸣鸟叫,空气清新。尽管头上艳阳高照,烈日当空,刚刚下过雨的路上湿气蒸腾,但好在路还不难行走,很快就走完了十余公里的小道,来到了亮目垭。

到了亮目垭,眼界突然开阔了,久在山峡里行走,现在突然倍觉天宽地阔,把众多峰峦踩在了脚下。这可能就是亮目垭得名的缘由吧。亮目垭口上的一处人家是这一路的最后一户人家,夫妻两人本是山下的,带着孩子在山上放养着将近两百头黄羊。

亮明垭是高阳、黄洋两镇的分界线,也是鹿亭溪、水营溪的分水岭。亮目垭下就是幽深莫测的峡谷,名字叫做龙王塘,据说能够兴云布雨,听这名字就知道山下该是多么幽深的潭水。在这里遥望汉王山主峰,半截插入云天,留在天地之间,令人顿生敬畏之情。回想上一次我随行的人走到此处就有两人打道回府,放弃了登山。

从亮明垭顺着半山腰的一条小道斜走,顺着一条斜坡一直下到水营溪谷底,然后再左绕上行,进入莽莽丛林,这才是攀登汉王山的开始。看来很久没有人行走了,藤蔓荆棘铺满了小路,需要一边刀砍一边前行,由于是上坡,很快就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了。地上到处布满厚厚的苔藓,想找一处石头坐坐也不能,只好在溪沟边站站,稍稍停留再往前行。

大自然给汉王山以厚爱,为它披上了厚厚的植被,古树参天,藤萝缠绕,箭竹遍地,呈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汉王山原生植物多达百余种,有日本水青杠、珍稀红豆杉、高山杜鹃花、天麻、党参、七叶一枝花等,山里四时景色变化无穷,八万多亩原始森林就是一座“绿色宝库”。林中有野生动物种类多达四十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黑熊、大鲵、羚羊、红腹锦鸡等十余种。据当地人讲,要是遇得巧的话可以在双龙院看到蛇群,在汉王山主峰看到熊。

路是越走越艰难了,以前林中本有逶迤小径,但夏季疯长的植物已经将路遮挡完了,只能依稀看见曾经有过的路的痕迹,百合花含着花苞就长在了路的中间,突然翻滚过去的一条青黑色大蛇着实让人生出了一些恐惧。走完被藤蔓、荆棘、杂草封满的上坡路,就是一段竹林。竹子长得比较高,是混杂着的箭竹和木竹,只有拨开竹林和莽草才能找得见不盈尺的小路,仅能供一人行。林荫绿浪翻滚,遮天蔽日,不见阳光,不辨东西,只有艰难地前行。只是听得见林间那撞金击玉的泉鸣,声若雷鸣的入潭飞瀑,由于行走在林深处可闻而不得见。

一片蓼叶竹林挡在前面,实在找不出路在何处了,人只好半蹲着从密密的竹林下面竹叶稀疏的地方手脚并用地钻过去。由于蓼叶上积水未干,衣服很快就湿透了。传说黑熊和野猪经常把小崽产在蓼叶林里,还有就是蛇类常在竹林里歇凉,一边穿越一边惶恐,生怕无意间与它们碰个正着。蓼叶林中的穿行耗费了大量的体力,走出蓼叶林大家已经精疲力竭,突然头顶上响起了响亮的雷声,对面山坡上乌云密布,已经听得见雨声了。来时都没有带避雨的工具,即便有雨也是没有办法了,大家做好了淋一场山雨的心理准备。

在溪沟里的石头上小坐片刻,为了防止山洪的突然光临,大家还得继续上行。还是钻蓼叶林,由于先前下过雨,竹林里的水珠又一次湿透了衣服,好在雷声在头上滚而雨却没有下来,再经过二十多分钟的穿行终于抵达了汉王山新寺所在的地方。

新寺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不堪了,原来仅有的的一座小屋子已经被人多高的藁草掩没了,眼看就要在风雨之中倒塌。新寺,又叫双龙院,以前主要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后来伐木工人住过一段时间。史载,新寺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年),道光十五年竣工。建成时有前殿、后殿、山门、东西楼、玉皇楼、灵官楼、群仙楼、三清殿、老君堂、全木结构,飞阁龙脊,檐牙相逐,青石阶台,铺石地板,顶蓬壁画,五彩辉煌,装修精美。殿内塑有数十座神像,山门间还有铜铸的韦驮神像。据传,此神像自汉中来,当地百姓在车房坪造车送神像上汉王山顶老观,行到双龙院处,韦驮神像突然异常沉重,移动不得。人们心领神会“韦驮不愿上山”,于是就在此建起新观,供奉韦驮神像。当地民间尚有“古钟不下山,韦驮不上山,各占一地”之说。

新寺所在地确实形佳势胜,后山诸峰排列,有九条山脊延伸至此,谓之“九龙捧圣”;左青龙,右白虎,左右青山环抱,将一片山间平地揽入怀中,形同一把座椅。后山都被雨雾遮没了,雷声滚滚,雨声喧哗,唯有我们头上的一片天空艳阳高照,让人觉得真的神秘莫测。站在新寺顺着溪谷远望,层层叠叠的远山直延绵到天际。

新寺所在地有很多神秘的传说,有白虎洞、青龙洞、燕洞、财神洞、藏经洞等分布于山崖,洞内景观各有千秋,由于停留时间太短,难以一探究竟。但旁边的蛇群为很多人所见,乱石堆上常常卧着一群群蛇,头粗尾细,青、黄、蓝、白、黑、灰、红、紫等各色花纹不等,数百条聚在一起,纵横交错,昂头吐须,两眼生光。尤其是雨后天睛,蛇群从乱石堆里出来,聚集于石板、墙盖、树枝上晒太阳。临行前我最担心的就是那里的蛇群,但奇怪的是我们一行人居然连一条都没有看见。不知是否因为我等一行人旨在探索汉王山的开发,让神灵再显灵光,蛇群有意避让?真的要是藁草之中,蛇群出没,我等可能无处下脚。

从双龙院向上攀登约两公里路程就可到达山顶的汉王山老观,但垂直海拔却仅只四百多米,山路险峻,攀登更加艰难。我上次上山的时候就花费了两个多小时,很多地方都得在箭竹林间行走,靠抓住竹梢、藤萝脚手并用地攀援,有几处甚至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从树林罅缝中见到深谷流泉,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好不容易走出箭竹林,又得钻进蓼叶林,走上一段舒缓的坡路,翻过一个山头,就可见到青山翠竹掩映的飞檐翘角。这才是汉王山古寺。

汉王山顶群峰并峙,形如盛开的莲花。在莲花中心位置古汉王结草为庐之处,早在唐代时就有人建起一座道观,后经过宋、元、明、清续建、扩展,形成一座闻名遐迩的龙门正宗道观,香火十分旺盛,各路香客络绎不绝。观中有铁钟一座,高一米五,钟口直径一米,重约一百五十公斤。钟上还铸有四句铭文:“万中钟罄皇玉寿,帝道遐昌佛日明,社稷巩固山河壮,岁岁丰登乐泰平”。传说此钟为“如来所造,汉中飞来”,但就我亲眼所见,钟的四面皆有铭文,第一方是序文,第二方主持者的名字,第三方是捐助者的名字,第四方是背运者的姓名。钟上的文字和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当时佛道者感谢皇恩,一是祝皇王万寿,国泰民安;二是继佛道先业,永留于世;三是警醒顽愚,除恶消灾。根据钟面载文:“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已亥三月二十六日建。将工王恭荣、黄继。保宁府广元县嘉川乡福地,广化乡大池坝施铁铸钟。”说明此钟系当地匠工所造,百姓抬运上山。当年汉王山四面峭壁悬崖,要把几百斤重的铁钟搬运上山肯定还得费上很大一番功夫。

站在汉王山顶,莽苍苍的群山,如簇如聚的峰峦,千峰万壑与云天相接,真的是别有一片天地,让人不由得放声长啸。我上次来时,老寺周围的高山杜鹃花蕾已经饱满,一树拳头大的花蕾让我错以为那是昔日青灯黄卷、穷经皓首的一片佛头。

看来这次爬上山顶是不可能了,一来未作避雨准备,山顶上正雷雨大作;二来实在找不到上山顶的路了,只有待秋冬时节砍出山路方能上山了。一行人只有寄望尽快将开发付诸行动,以便早日站在汉王山顶,一睹汉王山的怡人风光。

返回的时候,先前走过的竹林已经下过一场雨,大家一边感叹着汉王山的神奇,一边舒心地长啸,钻蓼叶林、箭竹林,爬坡上坎,走到亮目垭,大家为一山的雨居然就没有下到我们一行人头上而感到神奇,也为没有遇上传说中的动物而庆幸,更为没有遇上蛇群而释然。亮目垭上放眼四面山光水色,眼界和心胸顿然开阔,赏心悦目。吐一口爽气,顺着来时的十多公里小道返回温泉时已经是将近八点了,屈指算来一天不停地步行已经走了十一个多小时。

在温泉里泡过,疲劳顿消,感觉得浑身清爽。驱车回到县城,很少徒步长行的同行者们还是显出了疲惫不堪,很快地在宾馆里躺下,再次梦游汉王山去了。

旺苍籍将军赵金光有一首写汉王山的诗:“春放百花蝶欲狂,秋红万树胜春光。一声长啸我来也!雪俏荒原古战场。”我们期待着汉王山能够在不久的时日灵光重现,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人一睹真容。

编辑:李鑫主编:陈维龙

审核:徐洪斌监审:李巧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