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23年《休宁县全图》
图示为《休宁县全图》,66x55cm,民23年()10月彩印出版,印刷兼发行者为屯溪科学书馆,实价大洋貮角,图中标示屯溪为休宁县第二区。图中右上角有详细说明:“休宁原属歙县西境,三国时孙权始建县,称休阳,后因避孙休讳改为海阳,晋武帝时改为海宁,隋文帝时改名休宁相治至今。全县形肖人字,广六十八里,袤一百七十九里一百二十步,东南两港汇於屯溪,曰渐江东流入钱塘。全境今分五自治区,据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共计三万九千七百十户,十八万四千一百六十九口。全县小学几百十余所,在学儿童约八千人,失学的虽没有统计,但以将近二十万人口忖度,其数目一定惊人,此外省立徽州中学设万安,徽州女子初中设隆阜,亦均有附属小学。商业以屯溪为中心,纯属旧时经营,商品大都来自沪杭,自民国十八年遭朱匪浩刼后,虽经次第恢复,实则外强中干,无可讳言。特产以茶为大宗,竹木、香菰、徽墨、罗盘、蜜枣、冬筍、藕粉亦甚驰名。工业除毛巾线袜、肥皂草纸等小厂外无大工业。交通则芜屯、杭徽、屯淳、屯景汽车路先后竣工,渐江船只直达杭州。屯溪设有电报局,休城並筑无线电台长途电话,亦次第通话,堪称便利”。这张《休宁县全图》概述了屯溪的地理风貌、工商状况、人文景观、交通建设,亦是屯溪历史沿革的见证。
屯溪,地处新安江群山环抱之中,山秀丽且水清澈,历史悠久,为旧时商业、文化荟萃之地。是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桑梓,又是清代朴学家戴东源的故里。东汉时,境域属犁阳县,西晋改犁阳县为黎阳县,南朝黎阳县并入海宁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屯溪为休宁县属村,其后历朝至中华民国,屯溪一直为休宁县属地,为首镇。解放后,设屯溪市。
屯溪地名之来历,据《广雅》释义,“屯,聚也”,因率水、横江及城南诸水在此处汇流入渐江(新安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另据清朱彝尊撰《重建屯溪桥记》,有“或曰孙吴时毛甘屯兵万户于是,故溪以屯名”之说。
宋朝,在县以下立乡里,屯溪属休南黎阳乡洽阳里;元朝,改乡里为都图;明朝,都上设乡,都下设图,并分黎阳为东、西两乡,屯溪属黎阳东乡16都;清康熙二年,都图田土径界经丈测,黎阳东乡16都共8图,属地东自下草市,西至屯溪桥等一带自然村镇。抗战期间,屯溪包括率口、阳湖、高阳、隆新五乡镇,是为今日之屯溪的雏型。
图片取自屯溪画册
明嘉靖15年()屯溪建成石桥,名镇海桥(今老大桥),黎阳与屯溪相连,街由八家栈向东发展,清中叶开始,徽州及毗邻浙、赣边区所产绿毛茶大多集中在屯溪精制后外销,现称“屯绿”。清末屯溪老街及周边的黎阳、阳湖、柏树茶号林立。三江(横江、率水、渐江)两岸木筏连片,木材交易兴旺。京广洋货,应时而至,各业汇聚,成为屯溪商业发展的高峰时期。
民23年《休宁县全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亦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是一个有价值的“城市记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回忆屯溪过去的辉煌历史,感叹时代的变迁,因图而示,重温这段历史,深感此图之珍贵。
参考资料《屯溪地名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