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德阳日报
□王兴庭
在网上与一个上海的收藏家朋友聊天,得知笔者是四川绵竹人,他便展示了一份民国时期的绵竹旧地图。笔者一看非常激动,那是一张民国三十年二月()的绵竹县地图。经仔细辨认,这张地图的信息量非常大,据笔者掌握的一些历史知识能看出点门道来,但也有需要查找甚至费力钻研的一些问题。
经多轮讨价后,笔者得到了这张非常珍贵的地图。
很长一段时间,笔者一直在认真阅读地图上的每一条信息,似乎是它要开口述说些什么。从图上的蓝色印章可以看出,该地图原属当时的内政部图书馆保存。地图用钢笔类的工具手绘而成,还能看出制图的方格网。正中是繁体的从右到左图名“四川省绵竹县图”,并盖有鲜红的方形篆字印章“绵竹县政府印”,与民国十九年()《绵竹县政府训令》的印章完全一致。地图的制图比例和指北针标注明确。
当时的绵竹就是比较富裕的“2等县”
地图的左边是县概况表,内容十分丰富,这也是这张地图的特别之处,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绵竹的一些大体情况。
图说如下:
县治:绵竹古蜀山氏地民元年属西川道。这句话应该断开来读:绵竹古蜀山氏地,民元年属西川道。蜀山氏,推测是在古蜀国时期,先秦以前,和蚕丛、鱼凫、开明杜宇同时代的蜀国部族首领。后一句话大概和民国初年袁世凯改变地方行政层级有关,清朝时期按省、府、道、州、县多级行政,袁世凯上台后觉得中间层级太多,行政效率不高。因此改成省、道、县三级行政,改后绵竹就属于西川道。
县等:2
民国时期,根据一个县的物产、人口、经济等综合因素,将县级划分为4个等级。绵竹划为2等县,看来在彼时还是比较富裕的。
太平乡尚未并入,幅员面积“大缩水”
面积:平方公里。
从现在最新的资料来看,绵竹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较年的平方公里多出了平方公里。这主要是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初,把原来属茂县的太平乡划归了绵竹。
区数:已设区署2个,未设区署2个。
笔者理解,应该是在县的范围内设置区署级的行政机构。
乡镇数:16个乡,1个镇。
从地图上标注的乡镇名字来看,16个乡分别是:西南乡、拱星乡、汉旺乡、九龙乡、遵道乡、土门乡、广济乡、玉泉乡、清道乡、新市乡、孝泉乡、观鱼乡、五福乡、什地乡、富新乡、东北乡。1个镇:县城所在地,中城镇。和现在的绵竹比较,当时没有马尾乡、兴隆乡、绵远乡、清平乡、天池乡、金花乡。
全县有壮丁3万多人
保数:保。甲数:甲。
民国时期实行基层管理保甲制度。和后来相比,保对应的大致就是村(大队),甲对应的大致就是组(中队)。
户数:户。人口:男:人,女:人。
当时绵竹共有人口人。
壮丁:甲级壮丁人,乙级壮丁人。
民国时期将有力气的男人称为壮丁,甲级壮丁指年龄在40岁以下,乙级壮丁指年龄在40-50岁之间。统计这样的人口数据,应该是为了当时抗战的兵源需要。
财政:岁入元,岁出元。从地图的时间来看,笔者理解这组财政数据是年绵竹县政府行政开支的收入和支出,精确到元。
教育概况:县立中学1所,中心小学18所,保国民学校所。
县立中学就是县立绵竹中学,中心小学18所就是每个乡1所小学、中城镇2所。保国民学校所,就是在保所在地建有学校。
卫生机构:医院1所。
这里的医院就是位医院,是英国医学博士、绵竹福音堂的牧师路景云在年创立的。
“祥符寺”的名字被搞错了
合作事业:区联合社1个,办事处6个(消费信用),保信用合作社个(储金存款,放款)。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绵竹当时的金融机构有点类似今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职能,有存储和贷款的功能。
仓储:县仓50,储谷.20市石。乡仓24,储谷.76市石。
这个相当于今天的粮食部门,城区粮站有多少粮食、乡区粮站有多少粮食。绵竹能在当时定为2等县,这组数据是有力的支撑。
公产:有产业之乡镇17个,年收租金约元。
这里的公产应该是县政府控制的公有财产,16个乡和中城镇都有,可能是房产类的不动产,出租收取租金。
重要物产:米、高粱、玉黍(玉米)、薯、小麦、花生、煤、纸。
绵竹物产丰富,粮食作物比较普遍,山区还有煤矿资源。当时遵道有很多用竹子造纸的作坊。
气候一栏空白。
名胜古迹:翔符寺:西门外数十步。诸葛都护父子墓(距城约半里)。
从地图上的写法,翔符寺不是我们现在用的“祥符寺”。是地图上把“翔”字写错了,还是我们现在把“祥”字写错了?经过认真查阅,祥符寺乃北宋祥符年间(-)所建,我们现在所用“祥符寺”是准确的,所以就是地图上弄错了。诸葛都护父子墓就是今天的诸葛双忠祠。
附记:财政关系29年度数字。29年指民国二十九年()。
那时候的绵竹有五大城门
再来仔细看看地图上一些与现在的绵竹不同的地方。
缩小的绵竹县城区图,能看见锯齿形环绕一圈的城墙位置。还能在东边看见一个五角星标示、并写有县中的绵竹县立中学。也能看见县政府所在地。在城墙的外边还能看见祥符寺的位置。这是目前唯一发现标注有城墙位置的绵竹老地图。
绵竹的城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独特的,因为有五大城门,东南西北外,还有一个小西门。绵竹除县城有城墙外,拱星作为乡镇也建有城墙,这在乡镇中也是唯一的。
从汉旺流经兴隆、富新、什地的绵远河,当时地图上标注为“绵江河”。从九龙流到马尾河的“灌耳河”也清楚可见。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灌耳河这条河流了。
彰明县“飞地”的由来
都知道与绵竹交界的有茂县、安县、什邡等等,但地图上在富新和什地夹角处标注有“彰明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彰明是一个县,县城所在地是现在的江油市彰明镇的位置,与绵竹相距甚远,那为什么绵竹富新和什地还与彰明县有界线呢?
根据考证,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彰明县在民国时期比较贫困,无出产和资源,据说连县政府的开支都无法保证。县长叫苦连天,常到省上哭穷,官员们也无计可施。后来,不知是哪位高人想出的点子,在附近比较富裕的县划“飞地”给彰明,“飞地”上的物产税收归彰明县所有,人员结构不变,仍归当地。
当时,绵竹的富新和什地就划有几千亩土地为“飞地”给彰明。更让人称奇的是,绵竹县城的“苏兴街”也划为“飞地”给了彰明县。据了解,当时的什邡、德阳都划有“飞地”给彰明。这也是民国时期四川一大特色。
年新中国成立后,“飞地”取消。年9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彰明县、江油县,合并设立江彰县。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复江彰县更名为江油县。
一张老地图,一条窥探历史的缝隙
从地图上还可看到,在什地的隆兴有绵竹与罗江县的界线,这是因为当时隆兴一带归罗江县,因此罗江与绵竹有界线关系。
至于地图上标注的孝泉乡,当时孝泉为绵竹和德阳各管一半,一边属绵竹,另一边属德阳。后来为有所区分,上世纪50年代初,绵竹管辖的部分就改为孝德乡。
这张年2月绘制的地图由当时的绵竹县政府监制,从这一表述猜测,地图应该不是县政府组织绘制的,或许是省政府、也可能是国民政府统一组织专门部门或人员来进行测绘和制图的。这个分析,从地图的保管单位内政部图书馆盖的蓝色印章上有所体现,当然,笔者也仅仅是猜测。
无论如何,这张地图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份记载,也是今人得以窥探历史的一条缝隙。缝隙这边,是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那一边,则是这片土地曾经的模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