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小说,人们大概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才情堪比《红楼梦》的曹雪芹,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的影响也不亚于《三国演义》的罗贯中。
金庸说:“他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
张爱玲说:我一直看他的小说。
台湾评论家尉天聪将其比作中国的“巴尔扎克”。
足以见得他在历史小说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他毕生热衷历史小说创作,因为对历史颇有研究,他的小说也堪称正史和野史的完美结合,亦正亦邪、严肃又不失风趣。
他就是有着华语历史小说宗师之称的台湾历史小说家——高阳。
他创作的《胡雪岩》和《慈禧全传》,几乎成为经商、为官者的必看之作。经再版、三版,读者依旧争相购买,也让高阳闻名海内外。
然而,晚年的他,没有功名加身,也没有赚的盆满钵满,反而欠债累累,这又是为何?
出身望族,从小热衷历史小说
高阳,原名许晏骈,出身钱塘望族,家里是书香世家。因为家族受封高阳县,他以郡望为名,在日后把笔名定为高阳。
高阳的家族在清代时期达到最辉煌、最鼎盛。
有多辉煌呢?
从乾隆年间开始,家族里出过20多位举人、9位进士,最高官至兵部尚书。
道光年间与凌泽旭辩论,主张对鸦片弛禁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就是他的高祖。
童年时,他家门口悬挂著三块御赐的匾额,花厅内的巨匾,就是慈禧太后亲书的。
因为家族里世代都非庸常之辈,高阳一出生,便和其他家族成员一样,被寄予厚望。
父亲许宝朴是清朝的秀才,想把高阳培养成有识之士。从小,便让他多读书。
奈何高阳8岁时,正值壮年的父亲去世,高阳母亲按照丈夫的遗愿,要把高阳培养成谦谦君子。
高阳从小对读书倒也颇感兴趣,在读书这件事上,从来没让母亲操过心。
只是,他最喜欢看的不是那些枯燥无聊的八股文,而是生动有趣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杜撰的生活趣事,历朝的官场奇闻,他都喜欢看。
有时候,找到一本喜欢的历史小说,他一个人就能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天。
因为家里藏书丰富,高阳每日沉浸书海。读历史小说,也成为高阳童年生活的一大趣事。
身处官宦之家,平日里,来送礼办事的自然不少。看着家里人来人往,又成为高阳另外一种嗜好。
那时候,他还不懂人情世故,只是耳濡目染地,觥筹交错之间的利益纠葛,官场上的礼尚往来,高阳也零星半点地了解到官场的各种真相。
虽然家族都希望他将来能够走上仕途之路,但是高阳却从未对官场有半点兴趣,只觉得家里那些人好不虚伪。
儿时,对历史小说的热爱、对人情世故的观察,也让高阳的一生与历史小说结下不解之缘。随着长大,历史小说创作梦的种子也在高阳心里渐渐萌发。
身在军界,心怀文学创作梦
时代风云变幻,到了高阳这代,家族的昔日辉煌早已烟消云散,他只能顺从时代的安排去生活。
年,27岁的高阳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却因抗日战争影响未能完成学业。
当时,因为军队需要,在杭州的空军军官学校想要招聘一批军用文职人员。
本就对文字有着极大热情的高阳,决定去报考。
冥冥之中,他发芽的文学创作之梦找到了孕育的土壤。经过努力备考,高阳通过了严格的考试,最终进入空军部队。
对于高阳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于他的历史小说创作梦来说,更是新的契机。
初入军队,对于环境的生疏,加之工作繁忙,高阳的创作梦只能暂时搁浅。
年,他随校从杭州迁至台湾,官职空军少尉。这时候的高阳,工作相对轻松,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去图书馆大量阅读。
也是从这时起,高阳有了自己创作的念头。
听闻,空军军官学校办有《笕桥报》并配有文艺副刊。高阳便养成浏览军报的习惯,每每看到别人刊发在副刊上的文章,他都羡慕不已。
随之,在他心底有个声音对自己说“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这样,高阳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也等待着大展身手的时机。
他第一次尝试向《笕桥报》投稿,没想到,首次投稿就被刊登。
期待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彼时,他的才情也得到了公认,高阳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
因为文笔绝佳,年,他被推荐给国民党参谋总长、绰号“王老虎”的王叔铭将军当秘书。
成为总长的贴身幕僚,兼具地位和才情,前途自然一片大好。
然而,两年之后,就在所有人都等待他高升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止步于上尉军衔,办理了资遣,脱离了服务数十年的军界。
外人看来的不理解,只是高阳一直坚守内心的自然选择。
退休之后的高阳,潜心文学创作,才是真正回归了自我。
年,高阳在中国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联合报》副刊上连载其首部历史小说《李娃》,《联合报》一夜之间订量激增,喜欢高阳的读者为了看连载而争相购买。
从此,他在文学界一炮而红。
从年开始,高阳平均每天写字,每年写3本书。他一生创作的历史小说有90多部,在创作数量上,堪称是历史小说领域之最。
在他的笔下,圣君、贤相、良将、高僧、名士、美人,都栩栩如生,时代更是贯穿隋、唐、宋、明、清、民国等。
潜心创作的高阳,不再是那个严肃的、高高在上的军官,而是亦正亦邪、洒脱随性的作家。文学创作也成为他一生都要去做的事情。
“一日无酒就一日无文章”
有人用四个字形容高阳的写作状态——随时随地。
确实很贴切。
一向随性的高阳,在书房里能写、在牌桌上也能写。
一次,高阳正在打牌,可第二天要在报纸连载的稿子还没写完。他一点不着急,可把编辑急坏了。
那个时候,没有传真,也没有电邮,编辑只好亲自到高阳家催稿子。
被堵在牌局上的高阳,只好在编辑的紧盯之下,一边写稿、一边打牌。
别人出牌,他就低头写稿;到他出牌,他就抬头打牌。
这样,一晚上,高阳把连载的稿子写了出来。编辑赶紧拿着稿子,准备第二天早上见报。
高阳就是这样随性的人,写作、打牌、喝酒,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
高阳更是自封“酒徒”。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日无酒就一日无文章”。
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是高阳的好友,他初到高阳家时感觉很奇怪,因为高阳家陈列柜里摆放的不是大多数文人喜欢的书籍、古玩、字画等,而都是酒瓶。
就像高阳说的:无烟无酒,生而何欢,又何必生!
对于高阳来说,饮酒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赚钱买酒,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高阳一生好酒,很多文章,也都是在他微醺状态下写出来的。
和他合作的编辑也深谙其道,每次高阳拖稿,编辑只好带上酒去催稿。
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一次,台湾联合报创始人王惕吾先生向高阳约稿,连催好几天,高阳都说没动笔。王惕吾只好买了高阳最喜欢的XO,亲自送到高阳的住处。
一到住处,王惕吾马上递上酒,把高阳劝到了书桌前。为了让他及时交稿,王惕吾还把高阳写作屋子里的梯子抽掉,等稿子写好了才把梯子搭上去。
在酒精的刺激下,高阳果然文思泉涌,下笔如神。
接连几天,王惕吾都这样不辞辛劳地去送酒,直到高阳把稿子写完,王惕吾才拿着稿子放心离去。
高阳写作离不开酒,交友也离不开酒。在他的酒友里,脾气最相投的就是古龙。
两人不同之处在于,古龙喝酒过于豪放,总是一下子就倒进肚子里。
与古龙相比,高阳喝酒就含蓄多了。他是一点点地饮,这又与他不羁中略带细腻的性格相照应。
骨子里,高阳终究是一个随性的文人。于他而言,享受写作、打牌、喝酒的快乐,才是生活的重点。
不拘小节的率真文人作风
生活中,高阳也是一个很洒脱率真的人。
晚年,爱酒如命的高阳,为了喝酒,欠下不少高利贷。家人让他把之前借给朋友的钱要回来,他却不肯。
在债主催债的压力下,他竟然把自己的著作版权全部售出给出版方,这意味着即便以后再出版,他也拿不到一分钱。
把家里人气个半死,他却因为还清赌债,可以继续买酒喝,高兴不已。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用这句话形容高阳再恰当不过。
在理财这件事上,高阳从来没有天赋。确切地说,他从来不想被这种世俗小事所庸扰。
不只是对钱财,对于生活中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小插曲,他也从不在意。
一次,高阳拎着一黄一黑两只鞋在作家陈清玉眼前晃荡,说自己花了元钱买了双皮鞋,买的时候,商家说这是意大利名牌老人头。
可回家后发现颜色不太对,才知道自己被奸商骗了。
好友陈清玉听完,很是气愤,让高阳赶紧去退货,高阳却笑着说:“我岂是肯为这种事麻烦折腾的人。”
说完,他把那双“假”鞋往办公桌下一扔,咧嘴一笑,扬长而去。
他从来不屑于生活琐事,如果这些纷扰只会让自己变得不快乐,那还是放下为好。
虽然在酒精的作用下,高阳写下了众多精彩的文学作品。然而,因为长期喝酒,他的肝肺常年被酒精浸润,早已造成不可逆转的暗伤。
年,高阳因为肺疾而终日呕血,之后屡次住院、出院,身体日渐衰弱。年,高阳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
友人送挽联写道:“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
正是对高阳一生的真实评价:文学才华堪比罗贯中,率真洒脱可比李白。
纵观高阳的一生,他曾在军界担任要职,本可以功名加身,却毅然辞退工作;他的才情让金庸敬佩,却从未向往任何官方给予的文学头衔;他一生笔耕不错,却因为嗜酒如命,晚年欠债而生活凄凉。
虽然才华不输金庸,但相比之下,金庸一生官职加身,赚得盆满钵满,而高阳却在负债中结束一生。
有人曾质疑高阳的选择和生活,而他只说一句“天生傲骨难谐俗,养就雄心不受怜。”
一个只是热衷文学创作,只想随性而活的人,从来不想被世俗的成功标准所定义。他不在乎别人是否理解,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也不在意世俗纷扰,只想把更多精力用于让自己快乐的事上。
所以,在名利和头衔的诱惑下,我们到底是该用世俗的成功去定义自己的人生,被世间庸扰禁锢内心而郁郁寡欢?还是如高阳一般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率性而活?
这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