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一个人,你会想到什么?他的声音,他的样貌,抑或他的故事?
有这样一些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一座城市定格为文字,让城市变得更加深沉。
从此,穿越时空,成为无数人共同的记忆。
穿过神木市区车水马龙的繁华,驱车沿着石店路一路向北,不到半小时就看到了遗址的指路牌,顺着路牌向山上开去,沿途的迎客松挺直了腰杆。
下车,当脚踏实地地落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风里带着松脂的清香,眼前的光景已是“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这里,是麟州。
地处晋陕蒙交界地,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处,无论是宋代还是现代,麟州的粗犷与豪迈、悲壮和坚强,都织就了一首经久不衰的英雄史诗。
前有王维“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的淡淡愁绪,后有抗辽名将号称“杨无敌”的杨业,究竟何处是麟州呢?
麟州城是神木诗意的影子。
天宝四年(年),王维第二次出塞赴边。这两次出塞期间,王维留下了40首边塞诗作,为后世的诗词瑰宝,《新秦郡松树歌》就是其中一首。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新秦郡即为麟州郡。“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麟州,其年改为新秦郡,十四年废。天宝元年复置。领县三,户二千四百二十八,口一万九百三。”
由王维的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唐时,麟州郡及榆林郡沿线,山上均有葱葱郁郁的松树林,而尤以麟州为最。所以当时王维出塞经过麟州的时候,看到山上葱茏一片的松林,发出了“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的感慨。
杨家城古柏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麟州初置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年),至今已有年历史。而在这段漫长又壮阔的华夏星河之中,麟州城一直在那里,没有变过,用阅尽千年万事的双眸与车水马龙的今天四目相对。
开元九年(),突厥人康待宾联合“六胡州”党项、羌攻下胜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之银城、连谷(均在今神木境内)。唐朝廷派张说、王晙领马步军万余人出合河关(在今神木市马镇合河村黄河东岸裴家川口)掩袭,在神木北大败康众。乱平后,为安置招纳败亡羌众和镇抚当地党项人,使其居业,奏请割连谷、银城二县置麟州,治所在新秦旧堡(今杨家城)。
天宝元年(),改为新秦郡,领新秦、连谷、银城三县。
乾元元年(),复为麟州。五代沿袭,先后归唐、汉、周。
宋乾德初(),移治吴尔堡(在今神木市解家堡境),五年升建宁军,复还旧址。端拱初(),改为镇西军。
建炎二年(),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降金。
西夏大庆年间()占据麟州。金兴定时()又占据麟州,置镇西军为神木寨。
元置云州于神木寨。至元六年(年),废州为神木县,以葭州领属的太和县(金建,在今太和寨)并入。
明洪武六年(年),改神木县为神木堡,属榆林卫,洪武十四年(年)复置神木县,属葭州。隆庆间,置东路神木道于神木,管辖葭州及神木、府谷、吴堡3县。
清雍于正九年(年),神木道改为延绥府道,移驻绥德,神木县属于葭州,后属榆林府。
纵观麟州城的变革,她的身上充满了战争的伤痕,在这样的一个藩汉杂居的地方,她成为了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也难怪北宋的张咏会写下这样一首诗:
跟着张咏,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北宋时麟州城的景象,处在边关地带,城建于高山之上,下临寒冷的屈野河,而河对岸山脚下便是羌人的毡包。虽然当时并没有战争发生,但守边的日子依然是艰苦而寂寞的。
同时期的范仲淹在经过麟州的时候,也发出了“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叹。
范仲淹站在麟州城高高的墙垣上,看到那连绵起伏的“千嶂里”,那长河落日与夏、辽毡包中升起的长烟,听到那悠悠的羌管和令人思乡的四面边声,风怎么也吹不散他心中的愁绪。
杨家将浮雕
麟州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区域内的煤炭资源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全国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前列,她处于绝佳的经济发展地带,但是这里的节奏似乎并不匆忙,虽然有如此庞大的资源优势,但是环境污染并不严重,一直在“云白天蓝蓝”的松脂香里。
麟州城依山傍河,凭崖踞险,城垣屈曲相套,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为边防重镇。
北宋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等多位朝廷重臣曾巡视麟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欧阳修称赞麟州城“其城堡坚完,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
要塞多战事,宋夏对抗,辽金争夺,凸显麟州阻敌护国的战略地位。
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业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杨氏先祖大约在唐中晚期就来到麟州,到五代时迅速崛起,杨业的父亲杨弘信是麟州所属新秦、连谷、银城三县独一无二的地方豪强。他既有雄厚经济实力,在三县老百姓中的威望也极高,还建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百姓每遇灾难,他便慷慨援救,外敌入侵奋勇抵抗。
五代乱世中,在他的带领保护下,麟州百姓竟然能够平安生息。故而,他自立为州刺史,得到周、汉王朝的认可和三县百姓的拥戴。史载:“杨弘信,麟州土豪,保障边城,屡著功绩。”
杨弘信有两个儿子。长子杨重贵(杨业),次子杨重勋。杨重贵(杨业)约在二十岁前离开麟州到太原刘崇部下为官,归宋后为北汉抗辽名将,战死沙场。他的儿子杨延昭、孙杨文广都是北宋名将,《宋史》有传,人称“杨家将”,名气很大。自宋至今,妇孺皆知,传颂不绝。
然而杨业却在雍熙北伐中死节陈家谷。
制图/武宁节度
雍熙三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调集20万大军,兵分四路北上。
当时,西路军的主将是潘美,副将是杨业,监军是王侁和刘文裕。交战之初,西路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寰州、朔州、应州、云州。可就在这时候,北伐的主力东路军遭到惨败,导致宋军被迫全线撤退。
宋军以步兵为主,本来撤退速度就不快,此时宋太宗却下了一道诏书,让西路军带着云、朔、寰、应四州的百姓迁到内地。此时,辽军猛将耶律斜轸率领精锐骑兵杀来,在五台、飞狐击破宋军。
杨业为完成上述任务,估计到敌我力量悬殊,对潘美说:现在敌人的实力很强,应当暂避锋锐,不能冒险进攻,首先必须分散敌军的注意力,并歼其部分精锐;然后,云、朔守军就利用两军激战的时机,迅速南撤。
因此,杨业主张以进攻的姿态出兵应州。监军王侁却不同意,要杨业正面杀出,率兵直扑寰州,打击契丹兵。并进行人身攻击,诬赖杨业的持重是别具心肠。监军刘文裕也从旁附和。潘美并未发言。
杨业为表明心迹,只好从石碣口出兵,向朔州进发。临行时,他和潘美约好,把坚强的步兵埋伏在陈家谷口(即朔方口陈家沟)的两侧,等他把契丹兵引诱到这里时,以步兵前后夹攻,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
但等杨业带着将士们到陈家谷口时,陈家谷一片死寂,原来监军王侁在陈家谷口等了数个时辰,多次瞭望不见杨业军队,以为宋军大败辽军,契丹因而退兵后撤,便撤了埋伏离开了陈家谷口,准备上前争功,潘美无可奈何,亦率军前进。
谁知探子远眺宋军已经大败退走,王侁潘美等立刻率军后撤,以至于杨业再回谷口毫无伏兵,只剩满腔悲恸。
他率众殊死拼杀,但寡不敌众,辽军包围了为数不多的宋军,杨业看着将士们一一倒下,自己也已经疲乏多伤,无力再战,辽将耶律奚达此刻一发冷箭正中杨业肩头,杨业随之倒下,辽兵纷佣而上,此时宋军只剩他一人,杨业已筋疲力尽,自尽也没了机会。
雍熙三年(公元年)七月,杨业被俘后,箭伤愈重,绝食三日而亡。
杨家城文物砖瓦砌墙
杨业之子杨延昭在同年八月离开了山西前线,回到郑州守丧。淳化四年(年),宋太宗为防止江淮浙陕的灾民起义,于这年八月,分别派出八个使者巡视灾区,镇抚灾民。
杨延昭受任为淮南都巡检使,出巡淮南东西两路各州。在完成这一任务以后,又改知定远军。定远军也称永静军,它控制着自河北入山东的通道,是沧州和德州间的重要军事据点。
咸平二年(年)七月,宋真宗接到契丹由主及萧太后驻兵幽州,将要大举南侵的消息。
为了进行抵御,任命宿将傅潜为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统兵八万,出屯定州(今河北定县)。
杨延昭也在这时自定远军改调“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今保定市东北)、广信(今徐水西)、安肃(今徐水县)三州军。从此他又走上了抗辽的最前线。
杨延昭的抗辽生涯也十分辉煌,遂城之战让辽军闻风丧胆,让守边的将士们士气大振。但宋王朝的一味地与辽求和,并且签下了澶渊之盟,杨延昭虽有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志,只能抚剑长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大中祥符七年(年)正月,这位威震敌国的北宋名将,满怀忧愤地死在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任所上,年五十七岁。当他的棺木运送南下的时候,河北人民都悲痛不已。
杨家城摩崖石刻/马夫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因为才智聪慧,能力非凡,范仲淹十分赏识他。
宋皇祐四年(年),范仲淹举荐杨文广随枢密副使著名战将狄青前往广西,征讨少数民族侬智高、侬智忠等在武装反宋斗争中建立的南天国政权。在广西的夜袭昆仑关、大战归仁铺诸次战事中,杨文广率部一次又一次创立战功。
宋熙宁元年(年)神宗皇帝即任后,为了加强对西夏的防务,派遣杨文广担任兴州(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今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副都总管。这时正值关中大地受到西夏的严重威胁,局势相当紧张。
杨文广到任后,立即分析研究了敌情,调兵遣将周密布防,筹划主动出击。随即采用出奇制胜的战术,在筚篥(今甘肃省通渭西南)地区,一战歼灭西夏敌军千余名,一举打乱西夏军南下秦川的计划。
杨文广到了晚年,仍然被朝廷委以重任,在定州路(今河北省境内)以步兵都虞候及路副都总管,承担了抵抗北辽的艰巨任务。
在那里,他继续继承和发扬父亲和祖父的战斗精神,老有所为,出色地保卫了北部边境的安全。杨文广一生南征广西、西抗西夏、北御辽邦,不愧为与祖父、父亲一样名垂青史的保国名将。
相比之下,杨重勋及其子孙的功业知道的人并不很多,尤其是故乡麟州人、甚至麟州杨氏后裔知之者亦微乎其微。
其实杨重勋及其子孙亦是将门群体、杨家将重要成员,在为国守边、南征北战中立下了显著功业。杨重勋继父任麟州刺史,后任麟州防御使,建宁军节度留后,保静军节度使。
他的儿子杨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孙杨琪,官至供备库副使。重孙杨畋,文武全才,登进士第,官至右谏议大夫、知谏院。其诗词文章作得很好,为宋王朝著名才俊,欧阳修等朝廷重臣都与杨畋交好。
杨家将忠勇报国、满门忠烈的英雄事迹不仅在后世流传甚广,当时之人也作了很多诗词在纪念杨家将的精神。
欧阳修就曾经在给杨琪写的墓志铭《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这样评价杨家将:
他对杨氏一族世以武力雄起一方,征战沙场,忠勇报国的精神十分认可,所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杨家将。
杨业死后,守云、应诸州等将领闻之均弃城逃走。宋军大受打击,未曾对敌便已经失去了信心,无法守住已经夺得的土地,更不必说夺回失地。辽国却因此士气大振,顺利地再次侵占了大宋刚收复的疆土。
将军祠雪景/马夫
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朝,在经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时有感而发:
苏辙是何许人也?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登进士科。神宗时,被杨畋、王安石等举荐为河南推官。
后累官至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杨无敌庙是辽朝为宋朝的忠臣杨业所建,辽人钦佩杨业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欲将其树为本国将帅的楷模,向宋朝将帅彰显辽朝求才若渴的诚意。
诗中有一个典故:“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句中的周子隐,就是我们熟知的“除三害”猛士周处。后来作了晋朝将军。
西北氐族造反,晋朝任命司马肜为大将军,周处受其节制,率兵征讨。司马肜为报私仇(周处之前举报过司马肜),逼周处以五千兵力向数万敌军发动攻击。周处明知是陷害,却义无反顾地以身殉报国了。
这与杨业的遭遇基本相似。所以,苏辙才悲愤地发出“一败可怜非战罪”的呐喊和“应诛王侁等奸臣以慰杨业忠魂”的遗恨。
时间再来到宋至和二年,即杨业死后69年,北宋官员刘敞出使辽国,他也经过了北古口杨无敌庙,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悲痛不已,不由得感叹道:
他以“恸哭应知贾谊意”,来表达杨业“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能为国取胜的悲壮情怀。以“世人生死两鸿毛”的诗句,将杨家将的忠勇爱国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生在麟州,长在麟州,从麟州走出去的杨业,灵魂里长着刚毅,保家卫国,身死异乡,他魂归故里之时,看到如今的麟州,已成为遗址,山上的人早已不再,山下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自己的子孙遍布全中国,北宋也早已成为历史的烟尘,各个民族都和谐相处,他将作何感想?
麟州的百姓不再在战火硝烟、金戈铁马中胆战心惊,如今安居乐业,生活和满,一定是他想看到的。
杨家城东城区俯瞰图/大雄
在外地的游子跟人谈起故乡麟州,“神木人真少,但是节奏很慢,很舒适,是个很适合生活的城市,就是太干燥了”,但是说罢他们便收拾行囊起身返回故乡。
一如千年来的无数青年在麟州的往来。他们有的留下诗词歌赋后便匆匆离开,有的放下行囊久居麟州。
“森森翠柏青青草,烽火狼烟一梦遥”。麟州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她曾正面碰撞金戈铁马,可她从来没有喧闹。常看山上翠柏将军祠,山下街市钟楼洞,因为麟州未变,山未变,人未变。
麟州的诗,还在续写,从未间断。
今狼烟已逝,空余楼台对斜晖;兵戈远去,尚有残垣吊秋风。滚木无踪,曾经战绩埋蒿草;礌石有思,而今砌墙享太平。皓月当空,草木春梦闻战鼓;旭日初升,山河秋色忆忠魂。建煤都,跃居百强县,彪炳史册;展宏图,开发杨家城,广聚民心。承遗志,继往开来,忠义之心昭日月;传雄风,大刀阔斧,英武之气震乾坤。
——王兴根《杨家城赋》(节选)
杨家城/马夫
编辑刘琴文案
苏乔木美编
张睿责编
杨镇江审核
马乐兵刘维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