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中国历史中,不乏关于朝代兴衰更迭的神奇预言。这些预言初听的时候觉得荒谬。但随着时间推移,所有预言都在巧合之下成为现实。

秦朝末年,楚国的南公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国皇室果然被楚人项羽屠戮殆尽。隋炀帝时期,民间流传着“桃李子,得天下”的谶语,后来果然是李唐皇室坐了江山。明末孙承宗死前曾发誓:“若孙氏尚存,则必灭清”。后来清朝果然因为姓孙之人覆灭。

文武全才力挽狂澜

孙承宗生于保定高阳,祖籍河南汤阴,是大名鼎鼎的“辽东三杰”之一。他的一生中,不光担任过传道授业的堂堂帝师,更曾亲自披挂上阵,戎马边关,让气势汹汹的清朝骑兵无计可施。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孙承宗都取得过傲人的成就。

孙承宗相貌奇伟,气质出众,声音浑厚有磁性,早年曾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备道房守士家里当家庭教师。然而孙承宗与普通读书人不同,除了经史子集之外,还对边防军事十分感兴趣。后来房守士转升大同巡抚,孙承宗跟随其前往。

在上千里的行程中,孙承宗行遍了明朝边防线上的大宁三卫,沿途与当地的戍边老兵交谈,还主动和军中的普通士卒接触,询问边防相关的事务。在此期间,他逐渐通晓边防军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边防思想和理论,还绘制了详细的防御地图。

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为官。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孙承宗又被任命为日讲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帝师。著名才子钱谦益也对他敬重有加。后来清太祖努尔哈赤连夺边关重镇,大臣们推荐孙承宗前往辽东主持军务。但明熹宗却不舍得让他离开。

直到清军进逼广宁府,王在晋弃城逃窜,明熹宗才被迫准许他披挂上阵。来到辽东后,孙承宗听从袁崇焕的建议,大力修缮边关的城墙,构筑防御工事,筑起宁远城,还采买了许多良马,训练精锐骑兵与清军对抗。

此外他还上书收拢边关的难民以补充兵力,同时大力整顿京师和边镇的军队,罢免了临阵脱逃的王在晋等渎职的将领。但凡孙承宗的建议,明熹宗都一一采纳。此外他还一手培养出袁崇焕、祖大寿、马世龙等名将,并且十分器重毛文龙,主持恢复了明朝的火器部队。

经过四年的努力,孙承宗为大明培养出十一万精锐士卒,屯田五千多顷,还添置了数百万件军用器械。让来犯的清军无计可施。然而就在这时,权宦魏忠贤却忽然发难,联合党羽诬陷孙承宗,迫使他解甲归田。

再度披挂击溃清军

崇祯继位后,铲除魏忠贤等阉党,重新起用孙承宗,却始终对他心怀戒备。崇祯二年,清军大举来犯,攻陷遵化,直指京城。崇祯急召孙承宗进京驻守。但第二天半夜却又忽然变卦,命他赶往通州主持前线战事。

在孙承宗和袁崇焕等名将的率领之下,明军勉强阻挡住清军猛攻,可就在这时,崇祯皇帝却将袁崇焕下狱,京城守军炮击辽东军,导致祖大寿等将领被迫率军逃走,前线重陷混乱。

危急时刻,又是孙承宗挺身而出,他上书崇祯力保祖大寿等溃逃的将领不会反叛,同时主动安抚辽东军诸将,重新归拢军队。在他的率领下,各地前来勤王的明军连战连捷,一举收复了永平、迁安、滦州和遵化等大片失地,将不可一世的清军全部赶到山海关以外。

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祖大寿因弹尽粮绝投降大清,刚修好的大凌河也被毁坏。朝中大臣翻出旧账弹劾孙承宗。此时已经68岁高龄的孙承宗心灰意冷,再次辞官归乡,回到高阳县养老。

满门殉国遗言成真

年迈的孙承宗虽已无心抗清。但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明朝,又岂能给他颐养天年的机会?孙承宗辞官七年后,清军大举南下。然而大明朝已无精兵猛将可以与之匹敌。十一月初,清军围攻高阳城。白发苍苍的孙承宗率领宗族子弟登上城楼,与高阳城中的守军、以及城中的青壮百姓携手拒敌。

清军看出城头防线布置得颇有章法,心知城中守军早有准备,便暂且退去。短短几天后,待城中守军松懈之际,清军主力卷土重来。无论人数还是气势,都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孙承宗举家奔赴前线,与清军浴血奋战。奈何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高阳城很快便陷落于敌手。

此战当中,孙家老小皆不惧生死。孙承宗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族侄和八个侄孙悉数战死。孙家上下百余人以身殉国。孙承宗在北城楼上被清军俘获,后又被挟持到圈头桥上。清军统领劝他投降,孙承宗却破口大骂道:“少在这胡说八道!快快杀了我!”

清军将领闻言摇头道:“我们清军中,还从来没有杀死阁老的剑。”孙承宗不肯归降,于是笑骂道:“只要我孙氏家族尚有一人在世,将来必定要灭你大清!”。说完,他便以弓弦自缢而亡。崇祯得知他的死讯,万分悲痛,不仅追赠他为太傅,还赐予他“文正”的谥号。

时光荏苒,日月更迭。近三百年后,这句当初被清军当做笑话的临终誓言,竟然真的变成了现实。彼时的大清国身处内忧外患之中,沦为帝国主义剥削中华民族的傀儡,全无当日攻入山海关时的风光。

年底,武昌起义爆发,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拉开序幕。这场集结了全国各地最先进力量的革命运动,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便将清朝彻底覆灭,也令中国走向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巧合的是,这与孙承宗临终前“孙氏灭清”的誓言遥相呼应。

孙中山先生是否为孙承宗的后裔,此事尚未有定论。但无论孙中山是后者宗亲也好,是同姓不同宗的陌路人也罢,两人在家国陷入危难之际,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不畏强敌勇敢战斗的魄力与信念,却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尊敬与学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