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dianping.html

几个日军士兵正在狭窄的街道里小心地前进,四周出奇地安静。正在这时,一阵密集的枪声突然传来,这几个日军士兵还没来得及看清子弹从哪里射出来的,就被送上了西天。这是一场典型的地道战,它是抗日战争中,冀中军区的抗日军民发明的。

冀中军区是八路军在冀中平原上最大的一个军分区,这里全盛时期有人口万,部队6万人。这里是华北地区抗日时期最富庶的区域,被八路军称为中国的乌克兰。为了摧毁这个八路军在华北平原上最大的补给站,年5月1日,日军发动了著名的“五一大扫荡”。

为了彻底将其摧毁,日军所到之处,一切都被破坏殆尽。野蛮的日军四处屠杀,并且扶持汉奸、维持会,希望以此瓦解抗日军民的抵抗意志。面对凶残的敌人,冀中军区的抗日力量从此转入了“地下”。

起初时战士们躲在地窖、枯井、灶洞里偷袭日军。后来,大伙将这些地方通过地下通道连接起来,既隐蔽又便于攻击敌人,遇到危险时还可以快速撤退,著名的地道战就这样开始了。

“五一大扫荡”之后,冀中平原的抗日形势变得严峻起来。为了更有力的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的领导下,广大抗日军民将原来零散的坑道连通起来。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将每一间房屋、每一个村子都连接起来。通道连接处有陷阱、射击口、储粮室,还有翻板防毒气。这些庞大的地下工程既可用来作战,也可用作生活区。

地道的挖掘也颇有章法,有些地道并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在挖掘时,通常会向下挖一段,又向前挖一段,最后再向上挖一段。形成一个向下凹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用来对付进入地道的敌人的。

只要敌人进到地道里,马上就会被观测人员发现。而一旦被发现,敌人就无路可逃了。这种向下凹的地道形状,也便于地道内的人员安全而迅速的撤离。

地道内还有通风系统和观测系统,通风系统往往挖得很深,上面加上翻板,这样可以防御日军的毒气和毒烟。观测系统是整个地道的眼睛,观测系统往往非常隐蔽,孔洞通常会用泥土或者砖头做好伪装。

不论日军从哪个方向进来,都逃不过观测人员的眼睛。地道是抗日的好战场,也是日军的噩梦。在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之间,日军成了“睁眼瞎”和“活靶子”无数的子弹从四面八方向日军袭来,可日军却连对手的方位都找不到,只能被动挨打,最终落荒而逃。

日军恼羞成怒,为了焚毁村庄毁掉地道,不惜以重兵对平原上的各个村庄进行“拔点”作战,却反而被打地晕头转向。在著名的高阳县皮里村战斗中,日军从地道口释放毒气,焚烧地道口向地道内灌烟、灌水,种种手段用尽,却毫无作用。

相反,日军遭到了抗日军民的顽强反击,面对躲在暗处不断实施袭击的民兵战士,日军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只能丢下尸体,狼狈而逃。

将地道战发挥到极致的,还要数著名的冉庄地道战。从年4月1日开始,日军对冉庄发动了扫荡。民兵们依托地道,击毙、击伤日伪军十余人。不甘心的日军又调集了千余人,利用迫击炮对村子进行攻击。

然而,当日军冲入村中,迎接他们的,却是民兵们自制的土地雷。在地雷的爆炸声中,多名日军被炸死。未死者,皆被击毙。此战,冉庄军民共击毙日伪军三十余人,自此以后日军再也不敢来骚扰冉庄了。

没有人知道,在冀中平原上到底有多少条地道,也没有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地道战。这些地下长城,是先辈们的战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把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墓。

从年开始,到日本投降。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地道战,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当年的抵抗者们用血肉筑成了一道长城,也给后人留下了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