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张继航

通讯员丨程尚梅

年8月,记者一行来到了高阳县北辛庄村。街道整齐干净,房屋错落有致,三两孩童在屋前柳树荫下嬉戏玩闹,几位耄耋老人围坐一起共话家常,坑塘四周的海棠已是硕果累累,杨柳细枝在微风中轻轻颔首,颇有一番江南古镇的秀美。如今的北辛庄成为了十里八乡羡慕的文明生态村,村里老乡也是倍感自豪,谈及北辛庄的变化,大家都说离不开村支书张艳秋。

年,36岁的张艳秋高票当选村支书,这正式开启了他夙兴夜寐的奉献之路。十九年来,张艳秋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村内事务建设上。他积极挖掘本村特色资源,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打造成为了市级文明生态村、红色旅游新农村,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县劳动模范、市优秀党组织书记、省“千名好支书”。

“稳”字当头以理服人

十几年前的北辛庄村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垃圾遍地、信访案件时有发生的“后进村”。当时村两委班子老龄化严重,缺乏创新力的老干部们拘泥于陈旧的管理理念,很难带领村民们走出新路子。

年,勤奋务实的张艳秋以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辞退高龄干部,聘请文化程度高、有想法的青年充实村“两委”班子。然而,一系列“铁腕”措施引起了部分老干部和家属的不满,村委会开展工作举步维艰。加之年轻干部在村内威望低,难以服众,一时间村民们对新书记的能力产生怀疑。

张艳秋却“稳”字当头,踏踏实实攻破一个个难题。他深信,要想取得信任就得以理服人。谁家有困难他第一个冲到前面,村内老干部家遇到麻烦事儿,他夜不能寐非得找出解决办法才踏实。村里的一名低保户因患有精神障碍症没有劳动能力,父母去世后便开始四处流浪,是张艳秋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他的任务,不仅平时供应米面粮油,逢年过节时还会帮忙置办点年货。

张艳秋时常告诫家人:“自己手里的权力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权谋私的念头想都不要想。”他凭借着日复一日的无私付出获得了村民们的理解与敬重。如今提及张艳秋,大家都竖起了“大拇哥”。

抓民心树新风打造文明生态“金名片”

年,因修建大广高速,村里收到一笔占地补偿款。对于这笔钱的用途,村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大部分村民想着平均分配,张艳秋犹豫再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部分资金分给村民,其余部分全部用于修路、安装路灯、修建文化广场、喷绘文化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安装了变压器、新打了机井、更换了防渗管道,解决了群众吃水难、浇地难的问题,村民们实实在在受益,生活质量向前迈了一大步,老乡们不禁感叹张艳秋的远见卓识。

北辛庄村西头的大坑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村民们经常把生活垃圾就近倒在里面,每逢阴天下雨全村就被恶臭包围。张艳秋上任后带领村干部将坑塘里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并组织村民在坑塘四周种上海棠、杨柳。如今的坑塘海棠飘香,杨柳依依,成了老乡们驻足休憩、闲絮家常的好去处。

北辛庄村内绿化。

为了彻底解决倾倒垃圾的问题,村委会还在村内设置了80余个垃圾桶,分别放置在每条街巷中央。村里还成立了卫生服务队,购置垃圾清运车,做到了“垃圾日日清”。

在农村,村民们一起生活劳作,难免会有矛盾。为了融洽邻里关系,张艳秋聘请村内有威望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组成“北辛庄村调解委员会”。谁家有问题,调解员就上门调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屋、大事不出村”。

保护红色资源打造教育基地

北辛庄村是高蠡暴动的发源地,高蠡暴动纪念塔修建于年,破败不堪急需修葺。可是苦于资金缺口巨大,翻修一事多次搁置。年,高阳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张艳秋以此为契机组织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缅怀革命先烈,奉献赤诚忠心”的捐款活动。为争取善款,张艳秋奔走于县内知名商户、企业家,最终争取善款48万余元。在县民政局的主导下,高蠡暴动烈士纪念馆得到修缮,还新建了陵园广场。

张艳秋带领村内党员义务清扫纪念馆。

为了做好纪念馆的日常维护,张艳秋组织村内党员成立了义务巡逻队,每日多次巡逻,确保馆内外消防安全,防止蓄意破坏行为。在每个月的“党员活动日”,他还会带领村内党员义务清扫纪念馆。在张艳秋的带头维护下,纪念馆设施日益完善。在清明节前后和“八·二七”暴动纪念日,广大干部、工人、农民和学生纷纷来这里扫墓,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张艳秋还经常组织全村党员向各地前来祭扫、参观的学生、群众义务讲解先烈事迹。高蠡暴动纪念馆在年成功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张艳秋担任村支书的19年来,北辛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老乡们都将他看做村里的一杆“大旗”,大家相信,有这杆“大旗”的带领,大家的生活还会再上新台阶。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