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傅昭信原创,任何网站不得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傅氏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族裔。傅姓族人往往给人以忠厚温和,良善处世之印象。其实,其得姓始祖傅说(音yue),从奴隶一跃而登相位,力助商王武丁中兴商室。他首开儒家思想的先河:以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渐铸就了历代相承的傅氏家风——傅氏北地郡望之祖傅介子智斩楼兰王而安西域,清河郡望之祖傅燮忠于汉室宁死不降,北宋名相傅尧俞为国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赢得“金玉君子”美名……“清、直、勇”三德,寻常之时见其清直一节,大义之前见其勇。据统计,临沂地区有傅姓十多万,分布在三区九县多个村庄,如果加上与其同出一脉的苏北皖北地区的傅氏,人数更是在20万以上,人口基数大,人才比例高,成为享誉鲁南苏北的世家大族。
那么,进入临沂市的傅氏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传承这独特家风的呢?本文将给您一一讲述。
傅,相也。傅是由“甫”“寸”和“人”组成,傅姓以社会职司为族称。傅的本义是傅(辅)佑、辅助。后引申为传授知识的人,有时也特指皇帝的老师。
清直一节 品敦金玉 清正廉洁 勤政爱民 耕读传家 励志砥才 百折不挠 奋发图强 勤劳俭朴 乐善好施 尊祖敬宗 和亲睦族
傅氏得姓,是一个从奴隶到名相的传奇故事。
《史记》记载,公元前年,高宗武丁即位后“思复兴殷”,但“未得其佐”。为找到一个能辅佐他治国安邦的得力贤相,用三年时间遍访民间,寻找人才。
傅岩山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有个叫说(yue)的奴隶,发明了“版筑法”,有效治理了洪水,震动了黄河两岸,被民间颂誉为“圣人”。武丁得知后,便去探访,与其长谈后,发现这个奴隶非同一般,视事高远,洞悉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还能讲出一套安邦治国之策,引经据典,论理深刻。武丁听后非常吃惊,顿呼“果圣人也”。乃有意提其为相。但在当时的奴隶制社会,贵贱等级分明,要把一名奴隶破格提拔为相势必会遭到朝野反对。武丁利用人们信奉天命的心理,采取了“上天托梦,天赐圣人”的办法来选贤任能。
晚上睡觉时,武丁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仆臣听到笑声,趋前询问,武丁笑道:“我商朝有希望了,先王汤在梦中给我推荐一名贤臣,让其辅佐我治理国家,你们快去把此人找来”。仆臣们对武丁的话深信不疑,可是到哪里去找啊?武丁便让画工按他“夜梦中见到的圣人”模样进行画像,尔后命大臣拿着画像四处寻找,结果在傅岩山找到一个叫说(yue)的人,与画像惊人相似,乃带回宫中面见武丁。武丁见后大喜,说“梦中所见就是此人”。武丁当场宣布解除说的奴隶身份,举以为相。因为说是在傅岩山找到的,武丁则为说赐傅姓,叫傅说。
大量考古挖掘证实,傅说发明的“版筑法”在商后期被广泛用于筑屋和治理河道。如今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仍然使用“版筑法”垒墙围埝。现代建筑业使用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实际上就是“版筑法”的延续。在我国历史上,洪水泛滥是人类的最大威胁,“版筑法”的发明和使用,能有效治理洪水,造福人类,这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代,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一大功绩。
傅说被高宗武丁提拔为相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商朝得以中兴,打造出一个奴隶制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盛世”,傅说被誉为“中兴名相”,被封为“圣人”而名垂青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而且又是唯一一位活着就被称“圣”的“圣人”。单就“圣人”这一称谓来讲,傅圣人则比孔圣人早了多年。
特别是近年战国竹简(又称清华简)的发现,傅说《说命》三篇在史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明,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傅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从奴隶到相,史上空前绝后,独一无二。为相59年,时间之长,历史少见。傅说的历史贡献,奠定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傅说被傅氏家族推崇为始祖当在情理之中。傅说的居住地“傅岩”(今山西平陆县),就是傅姓的发源地,年临沂涌泉傅氏续谱,定的字辈信用尊崇砚,儒甫寻岫岩,伟勇专峥硕,修宁导嵘磐这20个字就是采用的拆字法,每句的五个字是分别拆自傅岩两个字的偏旁部首(亻,甫,寸,山,石)而来,意即希望傅氏后人不忘祖地傅岩山。如今,傅说的后裔已繁衍至余万人,在中华姓氏中,傅姓人口居于全国第36位。其中临沂涌泉傅氏约25万人口。
在元末之前,沂蒙大地上鲜有傅姓出现。元末明初,傅氏先祖讳彝公,从军落户琅琊临沂。
涌泉傅氏现存的明末清初的家谱开篇写着“吾族版筑裔也历元季之乱捐虞虢而之山左焉卜居于琅琊之南乡”,意思是从山西平陆从军迁居山东琅琊之南乡的涌泉村,现临沂市兰陵县庄坞镇涌泉村。其后开枝散叶,其子孙开始陆续迁往鲁南苏北各地。所以兰陵县涌泉村是临沂傅姓迁入最早的村庄(虽然年间有大量族人外迁,但是涌泉村依然是傅姓人口聚居最大的村落当前该村一万多口人中傅姓仍占全村人口的87%),傅彝,是临沂地区鲁苏皖涌泉傅氏的始迁祖,也即一世祖,整个鲁南苏北地区的傅姓95%以上皆是其子孙。
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但得姓则在商的都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先秦时期,傅姓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西汉时期,傅姓从山西迁北地郡(今甘肃省庆阳),北地郡是傅氏始盛之郡望,此时傅姓北盛南衰。东汉之后,尤其是西晋末永嘉之乱之后,随着东晋建都南京,傅氏家族纷纷南迁和东迁,傅姓在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迅速发展,清河傅氏成为我国江南各地傅姓的主要来源。至唐朝末年,因避黄巢之乱,傅氏家族又纷纷南迁,之后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人随奔,所以从东晋到南宋,傅姓出现了北衰南盛的特点。明代以后,随着洪武、永乐两朝实行“实北平”“实战地”的政策,傅氏家族回迁北方;清代康乾时期实行“湖广填四川”“福建填两广”人口迁移政策,终使傅氏家族星罗棋布于全国东西南北各地。目前,傅姓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山东、湖南、云南三省。
临沂涌泉傅氏在山东省的傅姓中所占比例很高,始祖傅彝的迁徙跟政府强制移民的性质不同,是在元末战乱参加红巾军起义,由于起义的暂时失利,傅彝公隐居于琅琊临沂,就此落户。彝公子孙兴旺,从三世就开始有族人陆续迁居八方,到了第9-11世达到最高峰,目前据家族记载比较大的迁移有:
(一)、赣榆县黑林镇自6世祯公的儿子即7世渊公等兄弟四人迁居,其后二人留守,长次迁居日照和庄、傅家官庄、莒南傅家村、高密等地。渊公后裔12世浅公(亦名“潜”)迁居东海县石梁河镇,人口发展迅速,分居在代邑、界埃、山后,上河、河口,坦埠,朱城汪,齐家庄,山西头,南辰、小店、沙河、丁旺、泉沟、徐家岭、朱洲等村。这一支包含苏北赣榆县、东海县、鲁南日照市、临沂市莒南县、临沭县及高密市,人口大约六万余人。(二)、兰陵县磨山镇华严寺、赤土门等村自11世,始迁祖失名从涌泉村迁居,先居华严寺,后又有几批迁入附近的赤土门等村,人口发展迅速,磨山镇及附近的很多村庄(例如东三峰、北芙蓉、道庄、宋庄等)属于该支后人,总人口近万人。
(三)、兰陵县贾庄乡(现金岭镇)西坞丘,该支自9世祖汝腾公由涌泉迁居,后裔沿苍山县(即今兰陵县,下同)中部向北扩散,四百年间从卞庄镇小坊庄往北达费县南部新庄镇一带,傅家山、晒钱埠、拾钱庄、压虎庄、邓王山前、南桥后疃、义和庄、太平庄、邓王山前、北韩庄、湖北山、大吴宅、白山及费县崇山头、管流庄、杨庄皆属此支,人口万余人
(四)、郯城县傅桥村自11世启贤公由涌泉村南徙17公里迁居到此,其后又有分居马头镇南新庄、归昌镇朱村、重坊、高册、马场、邵庄、姜庄、杨集、前埝、安徽五河等地居住。人口几千余人。
(五)、临沂城南傅家屯自10世祖基公于康熙年间携七子由涌泉村迁居,该支傅氏主要在临沂城区附近(今兰山、罗庄)及蒙阴县迁徙扩散,例如11世尔琪、尔约迁居罗庄区傅家白庄、16世璨公迁居临西九路南道村、15世羽公迁居罗庄区沈牌子、16世桐公迁居罗庄区大埠东、16世永桂公迁居临沂城里、12世天赐公迁居蒙阴小新庄、后分居马家店子、赵家庄等、13世伸公迁居蒙阴邑城里(今蒙阴东关)、15世典公迁居蒙阴傅家山、但是也有远徙的,长支长房12世天祥公就迁居到了几百公里外的今江苏新沂市落户,后裔分布在新沂港头镇磁庄、傅庄、赵圩、小傅庄等。后来基公后裔族人又有很多迁居东北各地,台湾省、云南省、北京等地,总人口在万余。
(六)、临沭县西日晒自14世任、衍、璜诸兄弟迁居临沭大兴镇西日晒村,后又分居东日晒、日晒新村、东窑、庙子头、吴堂、盐店官庄等地居住,成为临沭傅氏的最大支系。
(七)、费县新庄镇上下崖(今名富龙庄)自10世睿公携子迁居,其后人又分居新庄镇纸坊、官流庄,马庄镇西南峪、堂子、卸甲水、王大夫庄、城庄、豹窝,刘庄镇羊角湾、苍山县矿坑乡朱柳、朱柳屯、江苏东海县牛山镇、新泰市、黑龙江逊克县、吉林省扶余县等地居住,该支后裔七千余人。
(八)、费县薛庄镇高阳村自11世守礼公迁居,该支是傅氏家族进入费县北乡的开端,原无谱,年始作谱,疑始迁祖守礼与下崖睿公的儿子11世守性(信)、守智、守真、守业为兄弟关系。该支傅氏后又有迁入本县马头崖乡傅家沟、转山前、蒙阴县松林子、花果山、平邑县固城村等地居住。
(九)、河东区前石拉渊/赤草坡/相公东傅屯(支系1)该支的迁徙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次,其精彩离奇程度不亚于电视剧的情节。涌泉八世祖长支玎公,入朝为官,官居安徽御史,后被奸人所害,入狱客死他乡,八世老祖母的贴身丫鬟带着年幼的小公子(玎公唯一的儿子思慎公)连夜逃回家乡,在走到今天河东区刘店子乡石拉渊村附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往前走,就此定居了下来,后来思慎公(9世)长大生了两个儿子傅松斋、傅若庵(10世),傅松斋又生了三个儿子傅春兹,傅春生,傅春蛰(11世),其中傅春兹、傅春生的后人居于石拉渊,就是现今石拉渊傅姓的祖先,而傅春蛰迁居相公镇东傅屯村。傅若庵(10世)的儿子傅春彪(11世)迁居傅家赤草坡,即今天刘店子乡傅家赤草坡的先祖。而那位隐姓埋名的八世老祖母的丫鬟,她历经磨难,隐姓埋名,保住了思慎公的性命,保住了傅氏家族未受牵连,她用她的智慧、她的心血、保住了傅氏香火的延续,历史已渝年,今天的傅氏后人,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正式追认她为八世老祖母,傅氏后人年专为她刻碑纪念。
(十)、河东区九曲镇坡埠村清代康熙年间,涌泉十一世尔元、尔魁、尔智兄弟三人,因时局所迫,为谋生计,举家北迁,投奔沂州府城南傅家屯宗亲暂住,后又选址沂河东岸小皇山东北坡肥沃宝地,取名为“坡埠村”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期间第三支“尔智”公迁居东北,古称“牛古台”(亦作“宁古塔”),因年久未通音讯,现名不详,未再记载。居住在坡埠村的尔魁、尔元后人经过年的繁衍,已近人,其中有一支搬迁到了太平镇东张屯居住。
(十一)、河东区相公镇东傅家屯(注:此傅家屯与前傅家屯重名,故加一东字以示区别)明末涌泉第11世尔问公北徙,先暂居于石拉渊,后又和石拉渊的傅春螯一起选址傅家屯位置,共同开创了新的家园,繁衍后代一千余人,公元年,17世久远公又迁居九曲镇尤家庄子,繁衍后裔80余人,该支后人人才辈出,搏击市场敢为先,很多人在现代商贸业中大显身手。
(十二)、兰陵县层山镇北哨村该村傅氏家谱中记载系11世世禄公由涌泉村迁居而来,但是也有人认为自3世伯刚公就从涌泉村迁来了一批,这个问题有待考证,但是该村傅氏系涌泉傅氏后裔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北哨傅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秀才举人出了好几个,现人口余人,其后代又有扩散至周边其他村的。
(十三)、沂南县界湖镇傅家庄/依汶镇傅旺庄/葛沟镇傅家沙沟/沂水县东山村
该支傅氏也是明朝末年由涌泉村迁来,但是始终没有去涌泉续谱。北徙先居傅家庄,其后兄弟五人一支迁居沂水东山村,一支迁傅旺庄,一支迁沙沟,另外两兄弟留守傅家庄。该支人口也很多,连同散居沂南各地的约近万人。
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临沂涌泉傅氏迁居的冰山一角,从明初到现在的年间傅氏家族成员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继续衍播,将家族血脉扩展到了中国大地的任何角落,通过那一箱厚厚的十几本家谱里记载的就能看出来,有的远徙东北三省,有的远迁云南,有的居住在新疆,但主要居住地还是在鲁南、苏北、皖北的方圆公里的范围之内,广泛散居于多个村落,与各姓和睦而居,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注:更详细的迁徙就不再赘述,请通过我写的涌泉傅氏迁居表查找)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国史、方志、族谱,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三大载体。千百年来,民间代代相传的姓氏族谱,是记载家族人文史料的重要文献。水有源,树有根,人类血脉世代相传。爱国敬祖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稳定和谐的家庭和族群,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基石。千年不断的血缘关系记录,道德文化浸润的家史族训,是中华文明引以自豪的文化瑰宝。涌泉傅氏曾七修家谱,最早的家谱是明末由11世傅启佑编修的,但是现在仅存序言的一部分,其余的毁于兵燹战乱。但是清康熙年间的家谱仍有保留,至今仍完好无损的保留在涌泉前村傅艳利先生家中,笔者曾两度看过此本家谱。另黑林分支明代也曾修过家谱,据称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后有高密傅氏借去续谱未还,这个说法在黑林、日照、莒南等地都有流传,因此借谱一事应是真实的,现今那本家谱已经不知下落何处了。
年,涌泉村22世傅玉华等人常怀祖德,倡修族谱,积极联络周边各村,在经济困难、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政治气候不允许的情况下,历时两年多,终于大功告成。这次修谱虽然也有些缺憾,很多村庄没有参与进来,但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时值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当时的他们才是大智大勇、功劳卓著。9年23世傅信珺等人振臂一呼,组建鲁苏皖傅氏宗亲理事会,又领导了第七次续谱活动,这次的参与面更大,鲁南苏北余村庄积极响应,历时5年,终于一套全新的傅氏族谱又出版了。
傅彝:约公元年-年,临沂涌泉傅氏的一世祖,现今鲁南苏北地区姓傅的所称的“世”均是自傅彝开始论的。傅彝祖籍山西平陆县(即家谱上写的虞虢)人士,对元朝的异族统治不满,年在黄河工地上发动了起义(红巾军),同年与刘福通的起义军汇合,征战山东济宁、东平等地,傅家军的威名远扬,后来战争失利,傅彝与长子傅忠孝在沂州之南乡落脚隐居,从此傅氏的根,便深深的扎在了这片土地上。傅彝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强权、不受凌辱的民族气节。
傅玎:涌泉傅氏八世,他自幼聪明好学,18岁考取进士,后任安徽凤阳中都御史,对朝廷忠心耿耿,仗义执言,力挺改革,遭奸人谗言,被朝廷杀害,玎公致死不屈,大义凛然。
傅启佑:涌泉南支11世,字宗姬,号正公,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庄坞镇涌泉村人。傅氏南支11世,明朝万历年间廪膳生。其学问渊博,才华出众,兼善韬钤(即用兵谋略),闻名州县。
崇祯四年(年)春,皇帝朱由检除掉了专断国政多年的宦官魏忠贤及其“客魏集团”的党羽后,感到由衷的高兴。新春到来,万象更新,他将以朝廷新君主的身份去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一天夜里,朱由检梦见太液池(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3海)五色莲花盛开。他觉得这是一个吉兆,恶梦般的混乱就要结束,明朝中兴大有希望。
第二天上朝,朱由检就将这一吉梦告诉了文武百官。消息很快传开,朝廷内阁、六部、各院寺和各省政要纷纷向皇帝奏疏贺表。傅启佑被沂州官府推荐到省城,代山东巡抚朱大典作《莲花表》,结果,“御取天下第一”轰动京城,闻名全国。莒州才子葛辉光曾评称;“美秀而文直,夺六朝之艳丽。”沂州官府崔公赠“名儒”匾,东平伯刘公举荐札授本州守备。
崇祯十七年(年),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拥立福王(即弘光帝朱由崧)建南明政权有功,遂加大学士,称史阁部。史可法主张全力抵御清军,招徕人才,准备北伐。弘光帝便将傅启佑荐于史阁部,“送纱帽,蓝领,札授副总兵衔”,力劝赴任。傅启佑审时度势,他看到明政府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即“千里赴京,婉辞谢之”。但他仍忧国忧民,直言不讳,将种种的社会弊端,归纳列为八款(即《八款禀启》,可惜只收集到一部分)呈给史阁部,盼望明鉴。
清朝建立后,朝廷又以皇帝的名义“特旨征聘”。傅启佑以“志在隐居著述”为由,“婉言礼谢”。清内阁赠“才高品重”匾,以此褒扬。傅启佑“备览群书,兼善韬铃”。一生著有《史典集》、〈杞忧草》、《治安策疏〉、《八款禀启》等书,现除〈八款禀启〉一部分存世外,其他均已散佚。傅启佑老来得子,他去世时,儿子龙华仅四岁,家境已经贫困,但是龙华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重新振兴了家族,其子伸、倩,都成了乾隆年间的贡生。
傅基:涌泉东支10世,临沂城南傅家屯的始迁祖,九世思启公的第三子,清朝康熙初年间,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带领家人北徙五十里,落户傅家屯。遣承祖训“耕读继世,忠厚传家”,基公待人谦和,在沂州府颇有美名,七子奋斗经营,长支尔公两房传承,长房天祥港头傅庄,二房天赐徒蒙阴新庄,傅屯四子,二三六七,四子尔琦、五子尔约迁居傅家白庄,合族敦睦、俊才辈出、忠孝廉明、尊长悌兄、人丁兴旺,时值今日,傅屯为临沂城中心要地,其后人更是人才辈出,大显身手。
傅启彪:涌泉南支11世,金面赤须,手持双斧,力大无穷,有万夫不当之勇。明末,因不满官府黑暗,参加义军,屡立战功。由于性情刚烈,与部下发生纠葛,索性回乡,并将双斧扔入西北井中。然而地方官府难容,便四处奔波,过起流浪生活。传闻在邳州一带,地方土匪猖獗,闻启彪公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便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便邀请启彪公前赴鸿门宴,启彪公大义凛然,只身前往,席间众匪徒伺机行刺,被彪公一一制服,众贼人答应彪公不再作恶,自此启彪公名声远扬,威震四方。由于不便回乡出走数十年,杳无音讯。康熙年间,族人有至岔河者,闻启彪公在此安身隐居,改名康宁,另娶妻生子,异乡繁衍一支。9年涌泉续修家谱,该支族人认祖归宗。
傅源恒:傅氏从涌泉迁居费县上下崖后的第三代,涌泉北支傅氏十三世,出生于费县南乡东柳社下崖村,名文渊,康熙年间授典史衔,兼领县丞、主簿职。史载其为人正直,幼承庭训,少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礼义具备,诗文皆精,费县志和沂州府志皆记载其“忠厚老诚有古人风”。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深受费县百姓爱戴。配氏失考,子二金玉、金声,女一嫁东流吴家雍裔长子如陵(字希眉),与清代沂州府名儒康熙皇帝亲授“忠孝节义”的大教育家吴雍裔是亲家关系。源恒公后裔徙居今费县马庄镇南豹窝村,该村傅氏皆是他的子孙。
傅育岩:字品山,号近兰,涌泉傅氏14世。年(清乾隆丙子科)举人。据《临沂县志文学列传》记载:傅育岩“孝友兼全诗文俱优”。惟作品大多遗失,所存者只有《断香诗集》一册及祭文等杂多数篇。
傅育器:字赐汝,号兰峰,涌泉傅氏14世。清嘉庆年间贡生。据《临沂县志文学列传》记载:傅育器长于诗文,尤工米氏草书,有“天下笔力数兰峰”的美誉。他年老双目失明后仍挥笔自如。“八十三岁一老翁,终遭千字走蛇龙”,可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书法功力。惟因迭经世变,其作品存世不多,仅有的也残缺不全。
建国初,山东省委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曾专程来临沂寻找傅兰峰的文章书法作品。
傅思议字鹤亭(-)苍山县磨山镇赤土门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连代表,在东江等战役中多次负伤,年7月,参加北伐,任中校营长。年底赴济南做军事秘密工作,医院机关部,秘密联络江淮志士。因内奸告密,年5月7日,与王世和等十五人被奉系军阀张宗昌逮捕。他挺身自承,威武不屈,27日被害于徐州东郊河畔。
傅展如:傅鸿业,字展如(-)涌泉村人,.历任苍山县县委书记、临沂县县委书记、邳县县委书记和鲁南三地委武装部部长。年3月,作为山东南下干部进入浙江,历任杭州市军管会公安部秘书长、浙江省公安厅人事处长、省政法委副书记、台州专区专员(市长)、浙江省监察厅厅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厅长等职。
傅伯达:傅承智、字伯达(-),外号“傅豁子”,涌泉村人,历任郯城县县长,临沂县县长。年,郯城县政府专门出版了《传奇县长傅伯达》一书。他18岁考入临沂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在涌泉、临沂、层山、沙埠等地教书10余年,其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年4月任马陵办事处主任兼武装大队长,他不畏艰险,多次带队深入敌占区拔掉日伪据点多处,打得敌人胆战心寒。同年6月,他率20名精干武装,化装成伪军,涉过沂河,在南营子村出其不意地把鲁南有名的匪首、帮会头子刘月亭活捉,后进行公审后处决。年1月,任郯城县县长兼县大队长。年8月,兼任郯城独立团团长。在解放马头、郯城等战斗中,他率领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英勇奋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至今,在庄坞、涌泉一带仍流传着傅伯达英勇杀敌、为民除害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动员郯城人民参军支前,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年5月随军南下。建国后历任浙江省嘉兴专署副专员、浙江省林业厅厅长、中共丽水地委副书记兼丽水专署专员。年病逝于浙江省。
傅安忠:(-),生于沂南县砖埠镇沙沟村。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曾任过乡长、区委宣传干事、区委书记等职。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入川,历任彭水县委组织部部长、郁山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委第一书记等职。年任彭水县第一县委书记后,多次深入民间调查,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多次为民请命,从实际出发,为老百姓疾苦奔波。他的事迹至今在彭水县一带仍然广为传颂。
傅贡三:(-)涌泉村人,苍山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地主家庭,六岁入私塾,十三岁入初小,后转入临沂益新街小学,十七岁考入临沂乡师。年开始教学生涯,他一面教书,一面做抗日工作。年任兰山小学学区主任,兼任涌泉小学教师。年日伪“双十大扫荡”涌泉,他继续在本村办教育。年1月,到临沂专区第六中学任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苍山县建县以后,年夏调任苍山一中任教,直至病逝。在《苍山县志》和苍山一中校史志中均对其有浓墨重彩的记载。傅贡三在古典文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另外他的书法艺术也有较高成就,功力深厚,技艺纯熟,书体创新,吸收美术字的形态,俊俏遒劲,别具一格。
傅泽明:涌泉东支21世,蒙阴县新庄人。临沂最著名地方特色名吃——“蒙阴光棍鸡”的发明人。最初傅泽明在蒙阴县城西岭开设炒鸡店,以烹制蒙山大公鸡为主,且口味鲜美、风味特殊吸引了大批食客。因炒鸡店工作人员全部是男士,取材又全是大公鸡,便将此菜戏称“光棍鸡”,此店即叫“光棍鸡店”。年,在国家工商局进行了商标注册。今临沂、济南、北京等地均有其分店。光棍鸡色泽红亮、汁宽味浓、鲜香醇厚、药香浓郁。以其独特风味,风靡沂蒙山区。
追思先祖功业,首推始祖傅说。说公进仕之前,于傅岩以版筑之术,筑堤抵御洪水以利乡人;以奴隶之身进仕辅佐商高宗武丁,鞠躬尽瘁,终使殷商复兴,成为中兴名相第一人。尔后,我傅氏先祖无论出身贵贱,行事皆以国家或人民百姓利益为先——西汉中叶,北地望郡先祖傅介子持节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安定西域而封义阳侯;东汉年间,清河望郡先祖傅燮(xiè)位居汉阳郡太守,遭叛军围城拒绝投降,战死阵中,被朝廷追谥为“壮节侯”;及至元末,我涌泉傅氏开基始祖傅彝,不畏强权、不受凌辱、愤然起义。清初十一世傅启彪除暴安良、威震四方。涌泉傅氏后裔当以先祖为范,凡事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重,传承傅氏家风,诗礼传家,孝悌谨信,谦让处世,诚信待人,方不失“版筑人家”之风范。
傅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的百家姓中排行第36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6‰。自被傅姓人视为正宗的得姓始祖、《尚书》《史记》等中国史籍中都有详细记载、被称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圣人、商朝武丁时期的最有影响力的大臣——傅说开基创业、传世至今,已逾0多年,繁衍后裔达多万人。
风清气正是以开国状元清代傅以渐为代表而创造的,他忠于国家,勤于政事,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傅以渐的七世孙傅斯年把“清正廉明”“正直敢言”的家风发展到极致,为别人所不敢为,言别人所不敢言,完全不顾蒋介石的颜面,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时代良心”的标榜。
用星光灿烂来形容傅氏家族,是非常恰当的。打开傅氏族谱,你仿佛走进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大观园,也仿佛走进了一道星光灿烂的文化走廊。傅姓后裔中英才辈出,诸如汉高祖的开国功臣傅宽;唐代著名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傅奕;传世之作《明书》作者傅维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傅善祥;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傅雷;著名画家傅抱石等。他们似碧天里的星星,点缀了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
自强不息也是傅氏的鲜明特色。版筑家风源远流长、醇厚隽永。傅说的传世杰作、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是治国安邦指导思想,版筑技术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可以说,傅氏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民族传奇。
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傅氏家族不忘先贤、耕读传家、传承美德,先贤的丰功伟绩和杰出贡献彪炳史册、光照千秋。至今,傅氏家族无不秉承先贤的遗训,为人——孝义是家风,德行留美谈;为学——考究出名著,博览成奇才;为官——勤政显业绩,清廉载史册。
版筑家声远 盐梅世泽长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更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沿着姓氏起源、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傅”姓(包括简化的”付”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的姓氏群体。据《唐韵》讲:“傅”姓“出自傅说”。傅说,相传是商高宗武丁派人在所谓“傅岩”处所请到的贤臣。被任为宰相后,他就辅佐高宗治国,使几近衰落的商代得以中兴。于是,获赐姓为“傅”。也有人以为“傅”姓之出还要更早,比如唐代《宰相世系表》则说它始于盘庚,更有人说它是由于黄帝之裔孙封于傅邑而得姓,也就是说:先有“傅邑”,再有“傅岩”,“傅”氏既出,才有“傅说”其人。
傅氏得姓始祖傅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版筑技术发明家、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于一身。他辅佐商高宗武丁50多年,选贤任能,广施仁政,安抚百姓,开疆拓域,发明版筑技术,首创“干支”记时,编历书指导农时,完善甲骨文,促进文化发展,为推动当时社会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盛世,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并成就了我国最早的朴素的唯物史观。殷商高宗武丁尊称他为“圣人”,受立为相。他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圣人,比孔子早多年,也比《封神榜》中著名丞相姜子牙早多年。他的光辉思想和卓越政绩以及社会远见力,彪炳史册,万世留芳。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傅说思想精髓的四要素就是一种和谐发展思想,即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实践出真知、发展生产力。既为傅姓为官者树立了楷模,也为傅姓百姓致力于和谐社会构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学家风是文化家族的灵魂,是家族文化的精髓。在傅说思想的感召下,在五千多年浩瀚壮阔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临沂涌泉傅氏家族版筑家风源远流长、醇厚隽永,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可谓星光灿烂、气势恢宏,他们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创造了惊人奇迹,对全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考证,临沂傅氏家族历来富有政治远见,心胸宽广,锐意进取,始终站在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优秀家族文化的前列。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洗礼,傅氏家族仍然兴旺地存在,并且继续朝着更加兴旺的方向发展。临沂傅氏在祖训和族规方面,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广泛发现和借鉴海内外其他优秀家族文化,并且与时俱进地剔除与本家族不合时令的内容,弘扬先进文化,使傅氏家族始终保持和传承当时社会的先进文化。
在数百年的传承中,临沂傅氏家族不忘先贤、善良醇厚、耕读传家、传承美德;始终以孝为先,恪守孝道,严以律己;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善于创业;淳朴诚实、勇于负责、爱业敬业;孝亲敬长、尊师重教、谦恭礼让、宽仁厚德;质直好义、不畏强暴;言行一致、不尚空谈;排除万难、谋求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