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总32万人。素有“戏曲之乡”、“纺织强县”之称。
一、建制沿革
1、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夏商时属冀州;周朝时属并州;春秋为燕地。
2、高阳建邑于战国时期,先后属燕、赵、秦;秦属钜鹿郡。
3、西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治在今高阳旧城,属涿郡。
4、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西晋泰始元年隶属高阳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高阳隶属高阳郡、瀛州。
5、隋开皇三(年)年罢高阳郡,县属瀛州,十六年(年)于县地置蒲州,县属之,高阳为州、县治。
6、唐贞观元年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开元十四年置高阳军,为军治。
7、宋至道三年县改属顺安军,高阳为军、县治。
8、明洪武元年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二年,改属安州。
9、清雍正二年,高阳改属保定府。
10、中华民国二年县属保定府范阳道。
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
12、年保定地、市合并,属保定市。
二、地名来历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曰:“宋忠云,颛顼(zhuānxū)名高阳,有天下号也。张晏曰,高阳者所兴地名也。”另一说,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高河之阳”,故名。
三、历史名人
1、孙承宗(年—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既是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末的文坛领袖。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2、李鸿藻(-),字季云、寄云,号石孙、兰孙、砚斋。河北高阳人。清咸丰二年贡士。曾历任清内阁大学士和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有“高阳相国”之称。李鸿藻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均主战,反对议和投降。
3、孙岳(-),字禹行,直隶(今河北)高阳县人,是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的第十世孙,民国将领。历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兼大名镇守使、京畿警备副总司令、国民军副司令兼国民军第三军军长、河南省长、陕西军务督办、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等职。
4、佟麟阁(-),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5、盖叫天(-年1月15日),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以丰富的武打技术和人物形体美的造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盖派”表演艺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