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中国农业科学院,有一座作物“金库”——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这座金库的主要建设者是我国著名作物种质资源专家董玉琛,她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事业,主持建成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提出种质资源入库的技术路线,为农业持续发展储备了遗传物质基础,使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跃居世界前列。

国家作物种质库

年,董玉琛出生在“纺织之乡”河北省高阳县,在那个女子不上学的年代,开明的外祖父让她走进学堂接受教育。年,董玉琛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受同学影响,她开始参与办壁报、宣传进步思想等活动。当听说农学院地下党组织需要加强力量,董玉琛毅然转学农学,从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年8月,董玉琛来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系担任技术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她获得了赴苏联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在《留学预备生审查登记表》中,董玉琛写道:“我愿意学习农作物选种及栽培,其中特别是棉花的选种,使我感到十分重要和有趣,我国目前生产中用的棉花品种多是直接引自外国,因此有不少不适合我国的情况,且每有退化现象发生,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理论及工作方法,解决我国生产中的问题,是农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不过,当组织上安排董玉琛去苏联学习小麦育种的时候,她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在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董玉琛在导师尤利耶夫院士和副导师伊里银卡亚-层蒂洛维奇的指导下,研究“冬小麦正反交杂种越冬性的形成”。毕业前夕,她收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来信。信中提到国内种质资源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科技人才,希望董玉琛能够在答辩完成后,继续学习苏联在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和利用领域的先进经验。

董玉琛在前苏联留学时照片

经组织同意,董玉琛联系到列宁格勒的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自费进修,在这里,董玉琛踏入了一个新领域。在这个专门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她详细了解了每个系的研究内容、设备和成果。在看到研究所保存的30余万份材料的种质和丰富多彩的标本室后,她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农业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种质资源。“作物种质资源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是改良作物品种的基因来源,任何种质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它携带的基因便不能再人工创造出来。”在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的3个月进修,深刻影响了董玉琛日后的学术道路。回国后,董玉琛便提出将“原始材料”改为“品种资源”,并得到了科技界的认可和接受。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将原始材料室改建为品种资源研究室。在同年冬天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育种工作大会上,董玉琛提出了中国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任务和工作细则。这些工作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是当时工作的首要任务。从年开始,董玉琛领导品种资源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通过多个课题对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繁种、更新、保存和编目,有效地保持了小麦品种资源的活力,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保存了珍贵的材料。年,在董玉琛积极推动下,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立。为了实现作物种质资源现代化保存,同年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开始建设现代化的作物种质库。还是这一年,董玉琛提出须尽早对中国边远地区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考察收集。

年,董玉琛(骑马者)在滇西北考察小麦种质资源

随后的两年间,她带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云南考察并收集了数百份麦类作物种质资源,包括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和硬粒小麦等4个小麦种。这次考察查明了我国特有的“云南小麦”亚种形成的生态环境,发现、定名10个新变种。随后十几年间,考察收集小麦种质资源成为了董玉琛另一项重点工作。她的足迹踏遍了东北、华北、西北12个省区,系统开展了对我国北方小麦和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年,中国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董玉琛领导制定了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入库的技术路线,为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她还首次系统阐明了作物种质资源的含义、工作内容和程序,并构建了作物种质资源的工作体系,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到年,入库各种作物种质资源达20万份。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董玉琛开始带领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中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中心有两个:一个是河南西部,另一个是四川盆地。为了有效利用我国数量庞大的作物种质资源,她和课题组人员率先提出构建核心种质并在小麦中实施。他们分析了2.3万余个中国小麦品种和重要品系的基因型,构建的中国普通小麦核心种质以5%的材料代表全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90.1%,微核心种质以1%的材料代表全部种质遗传多样性的74.8%。这批微核心种质(个品种)已交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深入研究利用,并从中发掘出一批有用的基因。

年,董玉琛在试验田阳畦观察试验小麦

进入21世纪,董玉琛与其学生刘旭共同组织全国名专家、教授,编撰出版了约万字的《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丛书。该书论述内容全面、探讨理论深入,是一套系统、权威的作物种质资源科学著作。该书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作物育种、农业区划、作物区划、作物分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意义重大。董玉琛一向认真勤恳、淡泊名利,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总是想着周围的同事们,想办法将他们推向前台。她主持实施的“小麦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种质的发现和利用”研究,从立项到产出的方方面面都饱含着她的许多心血,然而,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员名单上,她却拒绝将自己作为第一完成人。

年,全国作物种质资源入库学术讨论会(前排右五为董玉琛)

年9月26日,董玉琛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在以董玉琛为代表的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下,我国从无到有建立起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年3月,“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农作物种质资源将迎来自己的“数字身份”。这个饱含董玉琛半生心血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将继续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