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自古有句俗话—“无兴不成市”。这句话,骤听之下,觉得未免过于夸大。但和走南闯北的人谈一谈,他们却认为某一地区范围内,有其真实的内涵。本省范围内的东江、北江、西江、韩江一带的市镇,兴宁的小商小贩很多,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据说抗日战争时期,五华、龙川、河源、博罗、紫金、惠阳、揭阳、翁源、英德、乐昌、清远、曲江等县,所到之处,都可听到兴宁话和遇见许多兴宁人。至于邻省如福建、江西、广西、湖南、湖北的各个圩场,也都有很多兴宁的小商小贩。兴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到外面去做商贩呢?这是由兴宁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因为兴宁地窄人稠,每人平均只有四、五分的耕地(解放前大部分田地又被地主占有)。长期以来兴宁都是缺粮县,因此许多人都被迫到外地去谋划生。由于家乡生活困难,多数出外的人也很安心外面,所以,兴宁人的适应性和生活力都很强,能够落地生根,蔚然成林。兴宁人带着资本到外面去开店经商的,是很少见的。有些人形容兴宁人只束条裤带出门,这是事实。一般他们出去的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他们捧着一个篾织的小箩盖,里面摆着一些针、线、钓、红头绳、棉纱带、笔墨纸簿等。这些商品,充其量只值二三元。但他们托着这些商品热门的圩场转来转去兜售,就可以维持生活,且有些积蓄。他们勤劳俭朴,三日赴三圩,每天天不亮就要赶赴圩场,少则走一、二十华里,多则走四、五十华里,做完生意摸黑回到住地,吃了晚饭,洗净汗湿的衣服晾好,才能睡觉。逢十才能休息一天,碰到月小(指农历),下旬这一天的休息也没有了。他们这样披星戴月、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干了五、六年,如果没有沾染上不良嗜好,又是精明能干的,都可以把历年的积蓄,由流动兜售,改为街边摆摊档。这时货色比以前多得多了。有些人这样又干了几年,盈利更多了,便可以开一间小小的店铺。有的人也由小店铺变成大商号的。过去,由于兴宁人为了谋生出外经营小本生意的人很多,到处皆是。这也许就是“无兴不成市”这句话的出源,而这话跟“小南京”之称可谓是不谋而合。新中国成立后,兴宁的工商业生产更进一步发展。年起,先后建成众多工商企业,形成了广东8大工业生产基地之一。至年,全县工业生产无论在规模、门类、产量、产值和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比建国前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兴宁电机厂、无线厂、球阀厂、通用机械厂等8家被列为中央有关部和省定点厂。“口得福”味精获得十二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牌奖,不锈钢球阀,水轮发电机等众多产品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商业网点布遍城乡,贸易繁荣,购销兴旺,销售于全国各地,而今的“小南京”更具规模,更为显目。兴宁是客属之邦,历来崇文重教。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又进一步促进文化教育。因此,历代人文蔚起,形成了“文化之乡”、“纺织之乡”、“商贸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真是:百员将军出齐昌,千名教授同故乡;万千工贾遨商海,难计巨子迈州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