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大城市的发轫之始,都只是个小渔村。比如明朝成化年间因汉江改道成就的汉口镇,万历年间就跃升为大明帝国的“一线城市”。在榜样的激励下,清末民初湖北省内外涌现了数个“小汉口”,它们都是名震一时的商贸重镇。“天下口,算汉口;天下市,算沙市。”长江中游内河商埠沙市,居水路要冲,背靠江汉平原产棉区的棉纺织手工业生产,迅速崛起为长江中游重要的棉纺中心和省内仅次于汉口的第二大港口。

两沙运河沟通了长江和汉江

十里津楼压大堤

《禹贡》汉地九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故楚也。秦在故楚郢都置南郡,郡治江陵。自汉以来,江陵的治所俗称荆州城。距城十五里的沙洲是楚郢都外港,名江津,意为长江渡口,修便河通楚国都城。后来长江改道南移,这座沙洲逐渐形成小集市,因其处于沙洲的顶端,唐代始称“沙头市”,或称“沙市”、“沙津”。作为江陵的对外交通运输枢纽,唐代修筑沙市堤西接晋代金堤,逐渐形成堤街,有“十里津楼压大堤”之盛,沙市成为为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和港口集镇。

沙市属荆州府江陵县

宋置沙市镇。宋史记载,宋熙宁十年,沙市镇的商税额达九千八百贯,为江陵府22个商税场务之首,是江汉平原重要米市。明万历前后,沙市“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于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幅辏,繁盛甲宇内。”清咸丰年间,沙市厘金局年收过江搬堤落地捐约十二万串,在省内仅次于汉口。至民国,沙市建有43个码头,成为长江沿线的十大码头之一。

清代沙市文星楼

从唐代开始,沙市城镇主要在赶马台至九十埠所在的古堤街一线及其附近发展。明清时期荆江大堤逐渐筑成,荆江大堤堤街和堤外滩街发展起来;清代后期青石板街(今中山路)也逐步发展起来,沙市转运贸易盛极一时,但九十埠所在的古堤街仍然是沙市的经济中心。

手绘沙市城区位置图

一泡尿引发的屈辱条约

光绪《荆州府志》载:“沙津为三楚名镇,通南北诸省,贾客扬帆而来者,多至数千艘,向晚蓬灯远映,照耀常若白昼”。列强为掠夺江汉平原资源和倾销“洋货”,看中了沙市这个口岸。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后,沙市被辟为外国船舶停泊口岸。年4月,英国立德洋行的“彝陵号”商船就在沙市码头停靠。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荆州府沙市与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一道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年沙市正式对外开埠通商,日本、英国、德国、墨西哥、丹麦、瑞典、挪威等国相继在沙市设领事馆。

沙市洋码头

年5月,沙市全发园面馆的湖南伙计杨兴全在招商局沙市办事处窗户旁撒了一泡尿,被招商局更夫看见,就训了他几句。杨兴全不听,被更夫用扁担打伤。有老乡情节的湖南帮众为杨兴全抱不平,到招商局讨要说法未果,于是打砸招商局并放火。江上风大,火头一起便不可控,早就对洋人不满的民众趁势焚毁海关新屋、英国泵船和日本领事馆、日本邮便局、日本商品标本陈列所及渣甸洋行和怡和洋行经理住宅等,这场大火从当晚烧到次日上午才被熄灭。这就是所谓“火烧洋码头”事件。

当晚英国及日本领事馆曾向沙市巡防营求援,沙市巡防营对这些自大的洋人也有不满,对洋人的求援不予理睬也不上报。事后,日本人以派两艘军舰到沙市相威胁,光绪帝命湖广总督张之洞亲到沙市,严惩了几个沙市官员,并与洋人确定赔款、租界问题,这场由一泡尿引发的风波才算平息。

沙市日清码头

火烧洋码头事件后,江陵县知事将4名祸首砍头示众三日,20人被监禁,清廷赔偿了日英各万两白银,负责重修日本领事馆,不久清政府荆宜施道与日领事在沙市签订《沙市日本租界章程十七条》,把自洋码头荆州官地西界起(东至今文星楼),东南临长江的一段河岸租给日本。经过重建后的沙市日本邮便局及日本商品样本陈列所的楼房,成为沙市长江之滨唯一的一座新式建筑。日本领事馆就设于沙市日租界内,有日本侨民20余人,开设有嘉泰洋行、武林洋行等日资商行,直到年沙市日本邮局关闭时为止。

清末沙市港

沙市十三帮

沙市十三帮的形成可以上溯到宋朝,南宋诗人陆游年到沙市,日记中有记载“沙市堤上居者,大抵皆蜀人也”,苏东坡“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舟”说的就是沙市,其中的船民即有川楚八帮。十三帮此后逐渐形成,兴盛于清朝。从各帮会馆的修建时间来看,嘉庆年前后,来自湖北省内及安徽、江西、浙江、山西、四川等10余省的客商汇成“十三帮”并相继修建会馆。

民国时期沙市大湾街景

湖北省内的有汉阳帮(会馆在晴川书院)、武昌帮(会馆在鄂城书院)、黄州帮三帮,荆州府本地的在便河东建有安荆书院,一般不当做帮看待。省外来沙市的有十帮,即四川帮、江西帮、浙江帮、南京帮、福建帮、湖南帮、河南帮、安徽的徽州帮(会馆在新安书院)和太平帮(会馆在泾太会馆)、山陕帮(山西和陕西合为一帮)。客商们按籍贯结帮,建立会馆并选会首和董事,每年两次财神会或土地会,以联络同乡感情。

同震楼曾是浙江会馆的所在地

十三帮还推有一个总会首,在旃檀庵(位于毛家巷口,康熙初年安徽商人所建)办公,以调解各帮会首无法解决的纠纷。年汉阳帮与武昌帮为争码头发生械斗,打的很多商号不能开门,最后由十三帮总会首出面才解决。沙市的大商号和大工厂大多是十三帮经营的,十三帮影响力极大,“官场最重十三帮,旃檀庵里接官忙”。杂帮首次来沙市,是要在旃檀庵请客唱戏的,杂帮做财神会也在这里,非常热闹。

旃檀庵、泾太会馆、新安书院皆徽商所建安徽人李鸿章为新安书院题匾

辛亥革命前后,沙市各行业成立同业公会,但公会会长与十三帮总会首为一人两任,十三帮的会首也多为公会理事,可以说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随着同业公会的活动逐渐增多,十三帮的活动也随之减少。十三帮的兴盛一直持续到年,此后逐渐衰落,直到沙市解放,十三帮会馆的活动才退出历史舞台。

沙市金龙寺山陕会馆标志性的两桅杆

轻工重镇沙市

沙市开埠后,外国资本开始在沙市投资砖茶、面粉、卷烟等行业。国内资本也投资创办了榨油、肥皂、灯泡、玻璃制品、印刷等轻工企业,其中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光绪年间,沙市有手工纺织作坊户,从业人员余人,所生产荆庄大布主要销往云贵川陕及湖南等地,外销缅甸等国。荆庄大布质优价廉,当时经沙市到宜昌的英国传教士称沙市为“中国的曼彻斯特”,可见沙市纺织业之重要地位。

专办荆庄大布沙市裕顺昌号广告

年,张积盛、万祥发两家丝绸作坊闻名荆沙,其中张积盛曾经资本达2万银元,机台10部,职工90人,规模庞大,属行业内龙头老大。此两家生产的荆锻被面,采用提花织物,动物胰子丝光,色泽鲜亮,盛销东北、北京和两广地区,同时远销印度、日本、波斯等国。

沙市崇文街在清末是大布场

荆庄大布的畅销,带动了沙市服装业的发展。年,有晋正泰家族的成衣店,是祖传五代的成衣店。年,从武汉等地迁来—批成衣店,较大的有刘广兴成衣店,该店常年雇工80到人。年,沙市服装业从业人数达余人,制作的男服主要为长袍、马褂,女装多为矮领大袖的风尾裙。

沙市绸缎庄广告

民国年间,沙市的商业十分发达,近十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商业。近代工业以纺织业、面粉行业、棉花打包业为主,手工业比较发达,酿酒、织布等手工作坊也很多。

沙市打包厂机器房及厂徽

直到20世纪80年代,沙市依旧是轻工业重镇,人均GDP居全国前列(90年代初达到韩国人均GDP的50%)。除了以沙市棉纺织厂、床单总厂、荆沙棉纺厂、沙市印染厂等为代表的棉纺产业外,还有很多本土品牌驰名海内外,著名的有活力28洗衣粉、沙东牌洗衣机、沙松牌冰箱、荆江牌热水瓶、鸳鸯牌床单等等。

《沙市报》年沙市工业“百万富翁”

列强“打码头”

年,日本驻沙市领事的沙市贸易报告中说道:“盖沙市地势据水陆之中,当长江沿岸诸港中无比之水利能使货物聚散自在,岸上人烟繁盛,安下货船连系,镇内多财产富家,水陆俱殷实,使人尤想是三国时之江陵,所谓江陵不守,则无以复襄阳,无以图巴蜀,无以保武昌,无以固长沙者,诚不失为重要之地也。”

清末民初沙市便河盛况

英国人看重宜昌,日本人则看重沙市。沙市日本货非常之多,比如轧棉机,钟,煤油灯,毛巾,布伞,五金器具,肥皂等等。英国货物有地毯,蜜饯,牛奶和水果罐头。

太古洋行沙市号

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签订后,沙市上游的万县,下游的安庆也被列为通商口岸。长江航运业的发展使招商局,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日本的日清轮船公司,英藉的太古、怡和公司相继到沙市设局“打码头”。外国来的煤油、玻璃制品、宝石、洋布、洋纱、洋火等舶来品充盈于市。年《瀛环全志》“沙市,地当水陆要冲,东有河流,与汉水相接,故贸易日盛,俗称小汉口。居民四十万,租界在镇南,全年出入口货,多洋布、洋纱、绒呢、绸、海味。”

沙市怡和、太古洋行的船员徽章

随着长江水运衰落、荆沙合并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沙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段小商品市场繁荣期后,便沉寂下去,“泯然众人矣”。沙市的兴起离不开交通条件这个根本因素,盛极而衰也早有伏笔。转折时点的关键那几步,后人看来也许“步步惊心”。滚滚长江淘不尽时代的眼泪,唯有奋发图强,百年商埠才能续写新辉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