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丘城西南40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六七百户多人的边关村。在村东北角住着一户姓宋的人家,这就是传名冀中的抗日堡垒“宋家大店”。

宋振武(摄于年)一

“宋家大店”的“经理”叫宋振武,出生于年。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了一二Ο师的工作队,到高阳县(边关村原属高阳县,年8月划归任丘县)自卫队训练班受训后,分配到高阳二区任自卫队任队长兼指导员,年冬从高阳县二区自卫队调到高阳县五区任游击队长兼指导员。环境日趋残酷,为了更好的坚持对敌斗争,年春天,宋振武带领区小队的同志们来到了自己的家里,家里人象接待亲人似的接待了他们。宋振武的妻子孙大娥是个热情善良的劳动妇女,每天烧水做饭,照顾伤员,忙得不可开交。宋振武的小妹妹名叫小双,人们习惯叫她老妹子,当时只有十四五岁,也总是帮助嫂子忙里忙外,宋振武的父亲、母亲为游击队探听情况,传递消息,成了两位老哨兵。

临近的高阳四区游击队后来也来到了宋振武家落脚。这一下宋家可热闹了,做饭的就有宋大嫂、宋大娘,还有老妹子打下手。由于有了这个安全的落脚点,游击队的活动就主动多了,夜间出去打击敌人,白天回到这里休息。

年宋振武参加三十四地区队任侦察排长。年,日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五一大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保存实力,抗日部队大部队进入太行山区,小部队化整为零,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宋振武是本地人,对当地的情况熟,上级领导就把他和王书信、曹文华、刘更新、付金荣还有一个姓俞的同志留下来,在宋家建立了一个通讯、侦察站,宋振武任站长,负责侦察敌情,联络部队。在反扫荡中,有些和部队失掉联系和负伤的战士,陆续地集中到宋振武家,宋振武家的人又多起来了,每天吃饭的有四五十人。

人多目标就大了,为安全起见,开始挖“蛤蟆蹲”。这种地洞尽管能藏人,但被敌人发现后,不容易出来,后来经过大家反复琢磨,吸取了外村的先进经验,挖成了能藏又能攻的相通地道。在地道里挖了3个地下室,每个地下室能睡30多人,一个在猪圈下面,一个在槐树下面,还有一个在磨棚下面。3个室都是相通的。地道挖好后,同志们觉得对敌斗争更加主动、住着更加安全了。宋振武家来往吃住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一次吃饭,县里一位姓巩的同志对宋振武说:“老宋,你这里简直成了‘大店’。”后来“宋家大店”这个名字就这样传开了。提起“宋家大店”,冀中好多革命同志都知道。

有一次,冀中九分区来了一位齐科长,住在宋振武家里,了解周围敌人的情况以及村上基层组织是否坚强、群众思想觉悟如何等情况,最后对宋振武说:“老宋,来来往往这么多人,你就不怕敌人知道了吗?”宋振武说:“这个村的群众基础好,走露不了风声,即使敌人来了,我们还有地道。”随后,宋振武又向齐科长介绍了地道的情况。这时地道又有了新的发展,向下又挖了两层,总共上下3层,层层相通,各个通口处都安了翻板。洞口也进行了重新设计,经常使用的洞口设在井里,进去的时候搭上木板,进去后再把木板抽掉,另外还有两个秘密的洞口。各层都有标号,如果不熟悉内情的人,进去后就走不出来。地道一直通向村外,向西通到三里多地的潴龙河堤上,向北通到一里多地的坟地里,向南通到二里多地的大沟。听完他的介绍后,齐科长高兴地说:“你们这个地方简直成了保险地。”齐科长最后对宋振武说,他是九分区司令部派来的,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想了解一下情况后,把司令部迁到这里来。宋振武爽快地答应了,随后司令部就从白洋淀转移到了宋振武家,九军分区的魏洪亮司令员、王奇才政委、李健参谋长都住在宋振武家。

司令部安在他家以后,吃饭的人就更多了,村上派一个担水的,一天挑30多担水还供不上。宋大嫂就更忙坏了,一天天地拉着大风箱蒸干粮,为了让同志们休息好,晚上还给同志们烧洗脚水。老妹子和宋大娘都帮着干,还是忙不过来,于是又把一个嫁在本村的二姐叫来了,战土们有空也帮着烧烧火。战士们忙于打仗,没有时间洗衣服,宋大嫂就利用晚上时间给同志们洗。战士的衣服破了开始不想麻烦大嫂,自己动手缝补。因为这些干部战士从小没有拿过针,不是把针丢地下,就是让针扎了手,宋大嫂看到这种情景就忍不住笑着说:“别受罪了,快给我吧!”后来战士们干脆不客气地把破衣服、破袜子送来:“麻烦你一下,大嫂。”有时宋大嫂做着饭,战士们就说:“来,大嫂,咱们各用所长,我烧火,你补衣服。”不管多么忙,宋大嫂从来不怕麻烦。战士们觉得就象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夜间也有人不断来往,最少的时候,一宿也得开三四次门,宋大嫂很少睡个安稳觉。接待伤员时,宋大嫂想方设法给他们做点营养高的吃。战士们风趣地说:“宋大嫂这里不仅开着店,还带着疗养所呢!”

年,党的干部远千里从山里来到这里,当时病得厉害,宋大嫂一家轮流守护着他,劝他多吃点东西,但他总是吃不下,一次宋大嫂问他想吃点什么,他想了想说:“就是想喝点菠菜汤。”当时没有卖菠菜的,宋大嫂最后找到了个老菜农才从他家里弄了点,弄到菜后,宋大嫂马上熬好菠菜鸡蛋汤端给他。

战士付金荣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打穿了大腿,由于没能得到及时治疗,来到宋大嫂家已经化脓了,在炕上躺着不能动。宋大嫂每天给他喂水喂饭,没有别的药品,就用干净的盐水给他擦洗伤口,上厕所也是宋大嫂背着去。他一直在这里养了半年多,走的时候给宋大嫂磕了几个响头。

区委书记王秉刚,由于常年奔波,积劳成疾,经常吐血,最后病倒了,来到这里休养,住了3个多月,宋大嫂家的鸡蛋全给他吃了,走的时候说:“宋大嫂,我怎么报答你呢?”宋大嫂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哪里用得着说这话?想报答我们的话,就多消灭日本鬼子吧!”

魏洪亮司令员的大儿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当时魏洪亮天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宋大嫂虽然已经够累了,但又把侍候产妇的任务担当起来。宋大嫂累瘦了,但看到大人、孩子都非常健康,心里也格外愉快。

宋振武的父母都已经60多岁了,也还担负着给部队带路、传递消息的任务。有一次部队在边关东北的石门桥集合,边关到石门桥十八里地,宋振武的父亲一宿送了三次队伍,往返跑了多里路。他的母亲在没事的时候,就搬着纺车坐在大门外边以纺线为掩护,观察动静,探听消息。有时有人找宋振武或司令部的人,他就先盘问一下,然后才放行。有一次伪军进了村,问她村上有没有八路,她说:“我是走亲的,不知道有没有八路军。”结果被伪军打了两个耳光。

从宋家大店“营业”以来,宋家就没有一个闲着的人,宋大嫂11岁的大儿子宋金波和12岁的小叔子,有时帮助大人不是从村公所向家里担粮食,就是担柴禾。宋大嫂9岁的二儿子小聚和7岁的女儿小秀梅,也担起了秘密“小交通”的任务,两人经常背着柴禾筐子或是挎着一个菜篮子就出门了,宋大嫂把信缝到他们的夹袄里。由于他们岁数小,又机灵,从来没出过事。司令部有什么机密的信件,有时专派他们送。有一次魏司令员和王政委说:“让我们的小秘密交通员去送吧!”开始人们听了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是小聚和秀梅。伶俐的秀梅,大眼滴溜溜地直转,用心地听着送信的地点。战士们逗她说:“你送信碰上鬼子怎么办?”她摇着脑袋说:“不放我过去,我就哭。”说得大家都笑起来,魏司令员也笑得前仰后合。不过这句话还真的应验了。有一次送信,在半路上碰到日伪军,日军用明晃晃的刺刀对着他们:“小孩的,你的八路?”她也没听懂是什么,只是不停地喊着:“我们是挖菜的,你们为什么不让过去?”敌人还是挡着他们的路:“你的,是不是八路的,送信的,说实话,这里糖果大大的有。”小梅真是急得哭起来,最后干脆坐在地上不动了。敌人看到小秀梅的这个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小孩的,你的大大的好,开路开路的!”就这样,把信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宋家大店”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一个坚强的堡垒户,安全的联络站,掩护了不少的革命干部和战士,同时还积极地协助八路军游击队抓住有利时机打击敌人。宋振武和老妹子都多次参加战斗,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宋振武一家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作者:张子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