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牛汝辰

现今的河北省是燕赵文化的核心部分。太行山雄踞西部,层峦叠嶂,绵亘千里;燕山山脉屏障其北,巍峨壮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辽阔坦荡的华北大平原展布于燕赵大地,南接中原,直趋江淮,东临渤海,汪洋无涯;海河水系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形河系,汇流天津而东注渤海。

千百年来,燕赵儿女不仅为创造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而且在这块土地上铸造了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燕赵大地位于黄河以北中国北方地区,它是中国文化的另一发祥之地,与中华文明中心地带相比,它们始终处在同一文明线上,处在同一文化圈内,但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

燕赵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雄安新区所辖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考古资料表明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以“容城三贤”为代表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宋辽榷场”为特色的商业文化和民族融合文化;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以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准确把握雄安地区历史文化的定位,梳理、总结、归纳其特色,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燕赵文化孕育雄安文化

燕赵文化是雄安地域文化得以生成、发展并不断升华的母体。从地缘上来看,雄安地区属于燕赵文化圈的史实是一贯的,从未间断。战国时期,赵国灭中山,得今安雄安新区地名的核心文化内涵是什么?为何称雄安?之地,奠定了雄安地区为“燕南赵北”的基本格局。燕南古长城不仅是燕赵两国的分界线,同时也是燕赵文化的融合之所。这里具有刚介慷慨、质朴劲勇的人文气质和仗义任侠、轻生尚义的社会风气。《图经》称:“风土多寒士,轻生而尚义,有荆轲之遗风。”大文豪苏东坡也说,此地“自古多英杰,劲勇而沉静”。

后周显德六年(年),周世宗收复瓦桥关,并在此设立雄州,下辖归义(今雄县)、容城二县。北宋时期,以白沟河为界与辽国对峙,出于军事需要,仍在此设置雄州。后周、北宋时期,是雄安地域文化继战国之后又一次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契丹雄踞北方,掌控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北宋为巩固北部边防,采用六宅使何承矩的建议,从雄州边境开河引易水向东,沿边境注入渤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六七十里,沿河开辟湖泊,修筑堤坝蓄水,形成大面积水田,以遏制辽国的骑兵。这一措施不仅有效地阻止了辽国骑兵南下,而且在关隘以南播种水稻,沿河种植桑枣,对于雄州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如此,北宋还在雄州构筑了结构复杂、功能齐全,被称为“地下长城”的边关古地道。金泰和八年(年),析容城县置渥城县,并将安州的治所移到渥城,同时割容城县属安州,造成雄安区域分属于雄州和安州。

元明清时期,雄安地区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地区。明洪武七年(年),降雄州为雄县,说明这一地区的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文化上,由于受到京都文化的辐射和滋养,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燕赵文化的阶段性特点就是畿辅文化,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精忠报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在雄安地区表现得十分突出。可以说,雄安地域文化的转型和燕赵文化的转型是同步的。燕赵文化不仅孕育了雄安地域历史文化,同时也不断涵养着雄安地域历史文化。雄安地域历史文化植根于燕赵文化,和燕赵文化一脉相承。

二、雄安新区县名变迁及其文化内涵

(1)燕国最早临易水建“临易”

雄县很早就有华夏先民的活动足迹。夏代属有易氏地。西周建立后,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奭长子燕侯克代封,雄县属于燕国封地。春秋时期,燕桓候(公元前—公元前在位)即位之初,山戎势力强大,南下侵袭燕国,燕桓侯被迫迁都。

《史记集解》引《世本》云:“桓侯徙临易。”“临易”之名,取濒临易水之意,这是雄县最早的城邑,也是雄县最早的名称。治所在今容城古贤村一带(一说在南阳村“燕国城”遗址一带),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即所谓“易别都”。

为何称为“易”水?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由《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引申之义为换,交换;由《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引申之义为替代。《说文解字》: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羊益切文一。”“易”字有交换、改变、替代、治理等含义。

我怀疑“易水”一名跟中国早期易经文化有密切关系。易经三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2)秦汉统一之后相继建“易县”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为四十郡),在雄县之地建易县,治所仍在“易别都”处,先属广阳郡,后属上谷郡。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南十五里,燕桓侯所徙都临易是也。”

(3)公孙瓒筑“易京”城

东汉末期,公孙瓒于雄县筑易京城(治所在今容城南阳、暂村一带)。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年),公孙瓒杀幽州刺史刘虞,尽占幽州之地。此前有童谣说:“燕南陲,趟北际,中间刚好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孙瓒认为说的就是易京之地,随即迁至,修营垒,筑楼观数十重,临易水,通辽海,成为魏晋时军事重镇。

汉献帝兴平二年(年),袁绍派遣部将麴义与刘虞之从事鲜于辅合兵,率十万之众攻打公孙瓒,公孙瓒数败,只得退还易京固守并“开置屯田,稍得自支”。之后,“相持岁余,麹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瓒徼破之,尽得其车重。”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年),袁绍大举进攻公孙瓒。次年,易京城破,公孙瓒自杀而亡。公孙瓒死后,易京城遭到破坏。

(4)三国时期建易城县,南北朝时期“易”之名消失

三国时期,雄县之地为曹魏之易县,后更名易城县,治所在今容城县古贤村(旧名古县)以北,属河间郡。西晋时仍作易城县,属河间国。东晋仍之。治所在今雄县西北容城县境内的古贤村。

(5)唐初到五代设归义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年),析固安县及莫县原易县属地,置归义县,属北义州,县治于州中,治所在今雄县县城西北15.4公里容城县王路村北。归义为归附正义之意。

(6)后周及北宋建雄州,“雄”字与霸州相呼应,取威烈之意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瀛、鄚二州,取瓦桥关(唐末五代初建,旧址在今雄县城关)。瓦桥关和霸州益津关、瀛州高阳关相犄角,控扼幽蓟,为当时军事重地。周世宗移县治于瓦桥关,建雄州,“以其地南邻易水,北有拒马河,所谓当九河之末,控扼幽蓟,为军事重地”,治所在今雄州镇,戍重兵,“雄之名自此始”。

之所以命名雄州,据《读史方舆纪要》:“契丹入寇瓦桥关,遣将屯戍。周显德六年伐契丹……至瓦桥关,契丹守将以城降。周主以其控扼幽、蓟,建为雄州。”以雄州为名,系取威烈之义,以彰武功,震慑北辽。总之是为了与霸州相呼应,取威烈之意,以彰武功,震慑辽邦。表达了周世宗胸怀壮志,统一中国雄霸天下之义。明洪武七年(年),降雄州为雄县。

(7)元代雄州开始隶属保定

元初太祖年间,雄州领归信(州治所在)、容城、保定(今文安新镇)。先隶燕京路,后改隶顺天路。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年)废雄州,至元四年(公元年),归信县并入容城县。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年)雄州、归信县同时复置,县仍治于州中,雄州属大都路,二十三年(公元年)改属保定路,雄县与保定的隶属关系由此开始。

(8)明代始称雄县,延续至今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年)七月,废归信县入雄州,属保定府。七年(公元年)四月降雄州为雄县[16],雄县始得名于此,属保定府。同年容城县并入雄县。此后,虽然隶属多经变更,但“雄县”之名未改。

(9)宋代设立顺安军,元代改为新安县,民国改为安新县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因故唐兴县而设唐兴寨。淳化三年()于唐兴寨设置顺安军(今安州垒头);至道三年()移军治于高阳县。在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二十五里(今高阳旧城)。金世宗时期,升顺安军为安州。

至元二年,州县俱废为镇,渥城改为新安镇,“元以金人移安州治此,故曰新安”,这是“新”字作为安新县地名第一次出现。民国三年(年),安县(安州)与新安各取其名之首字合并为安新县。安新,寓意安平新生。

(10)汉置容城县,因匈奴降王姓氏命名

秦置深泽县,以县内水泽深广名之。汉封匈奴降王容氏于此,故得名容城县,属涿郡;东汉入遒县,晋属范阳国,北齐入范阳县,隋改为遒县;唐属易州,改名全忠县;天宝元年(公元年)复置容城县。容城县因匈奴降王姓氏命名。可见容城县名为民族融合的象征。

(11)小结:地名反映周易及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

任何民族都有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其社会意识不是靠宗教,也不是靠政治,而是靠建立在封建宗法制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并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实际上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普遍推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强调“爱人”,即“泛爱,济众为仁道也”,以及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思想等,把忠、信、礼、义、勇、和、安、雄都作为仁的内容加以推广。

先秦时期的周易思想,其核心的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深入人心,这些都在地名命名上就有了临易、易县、易京、易城、归义、雄州、雄县、安顺、新安、安新等名称的命名。

根据以上分析,雄安新区地名的核心内涵依次为:

(1)周易思想的“易”之思变观念,包括变易、简易和不易的思想,因此命名了临易、易县、易京、易城名称。

(2)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归附正义思想,因此命名了归义县。

(3)儒家传统文化的质朴劲勇、仗义任侠的人文气质,与霸州相呼应,取威烈之意,以彰武功,震慑辽邦,表达了胸怀壮志,统一中国,雄霸天下的雄心,因此命名了雄州、雄县等名称。

(4)为表达儒家的安平顺义、和谐求新的思想,因此命名了安顺、新安、安新等名称。

(5)今天的雄安,取义:胸怀天下,安平九州。

三、雄安新区地名文化核心内涵

任何民族都有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中国的古代,其社会意识不是靠宗教,也不是靠政治,而是靠建立在封建宗法制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并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实际上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普遍推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强调“爱人”,即“泛爱,济众为仁道也”,以及周易思想和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思想等,把忠、信、礼、义、勇、和、安、雄都作为仁的内容加以推广。在地名命名上就有了临易、易县、易京、易城、归义、雄州、雄县、安顺、新安、安新等名称。

(1)雄安新区地名的基本文化内涵:

1)周易思想的“易”之思变观念,包括变易、简易和不易的思想,因此命名了临易、易县、易京、易城名称。

2)儒家传统文化的归附正义思想,因此命名了归义县。

3)儒家传统文化的质朴劲勇、仗义任侠的人文气质,与霸州相呼应,取威烈之意,以彰武功,震慑辽邦,表达了胸怀壮志,统一中国,雄霸天下的雄心,因此命名了雄州、雄县等名称。

4)表达了儒家的安平顺义、和谐求新的思想,因此命名了安顺、新安、安新等名称。

(2)雄安新区地名文化核心内涵为:雄勇任侠,安平天下

雄安具有浓郁的燕赵文化基因。雄安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为邻。这种生存环境自然就使之成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接触的前沿阵地,成为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门户。地边胡,数被寇,其民“羯痍不均”“雕捍少虑”。燕赵文化悲歌慷慨、豪气任侠,具有既不同于中原、关中,又不同于齐鲁、吴越的特点。

司马迁评价这里的人们矜持、慷慨、豪气、任侠,说:“丈夫悲歌慷慨。”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燕太子丹求侠勇之士谋刺秦王(始皇),荆轲接受太子丹刺秦的请求。太子丹送荆轲出国门,行至易水河畔,荆轲作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至秦以献降将樊於期头和督亢地图为由求见秦王,在献图时,“图穷匕首见”,遂用匕首行刺,未成,被杀,至为悲壮。

雄安之所以形成慷慨悲歌的特色,一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为邻,经常受胡人侵扰,惯见刀兵,造成人们剽悍勇武;二是北方高寒环境使然,“骏马秋风冀北”,不同于“杏花春雨江南”;三是民风古朴厚重,更近于古。这种社会风俗和独特的环境造就了雄安雄勇任侠悲歌慷慨的文化风格。

正是由于地边胡,数被寇,经常被侵扰烧杀掠夺,因而也更渴望平安和谐,更渴望无忧无虑的安宁生活。因此“雄勇任侠,安平天下”成为雄安新区最核心最首要的地名文化内涵和地名文化精神。不仅反映了古代历史文化基因,也适用于现代作为副首都功能,即:雄勇无畏,质朴任侠,安平和谐,太平天下。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