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时间荏苒,历史之河川流不息。
年12月13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80周年的冬日。
80年前,南京。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曾以无可名状的屈辱与惨痛遭受屠城之殇!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钟就有一条人命消失!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80年后,南京。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文明与活力相得益彰,发展与和谐同频共振,这个城市和人民曾饱受创伤、屈辱,如今在和谐发展中呈现出宁静、美好、安康、生机以及不变的友好与感恩。
有国才有家,国家强盛则家园百姓安康。中华民族的崛起发展,无数次印证这样亘古不变的道理;发展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平人士一起,捍卫全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80年,中国和南京的发展翻天覆地、日新月异;80年,中国和全世界的和平之志携手相连、永世不忘。
今天,我们在此集聚、纪念。
3年前的这天,首次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3年来,公祭鼎静默无言、岿然不动,与成千上万的中外参观者对视,诉说这段无可辩驳的历史以及全人类对和平永恒的追寻与捍卫。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我们用各种方式纪念。80年的时间轴里,有一些重要年份永远镌刻在历史长卷的扉页——
年8月,在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丛葬地遗址上建造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系列中最先开放的纪念馆。
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57周年祭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在纪念馆举行悼念活动,全城拉响警报,放飞和平鸽。这一举动,不仅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创。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大屠杀死难者。
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表明南京大屠杀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成为全球共同的世界遗产,世界范围内人们对这段历史认知取得共识。
年12月12日,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南京钟山宾馆黄埔厅举行仪式,向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南京民众、记录日军暴行的国际友人,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表达江苏人民对他们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畏义举的崇高敬意。感恩与铭记,献给年在国际安全区庇护中国25万难民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国际友人和义士!
原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等6位国际友人获得沉甸甸的褒奖与敬意,他们的名字镌刻在人道主义义士的英名榜上世代传承。他们的后人远渡重洋来此替祖父辈接受来自中国的感恩与谢意,他们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紧紧拥抱在一起,安慰并致祝福,就像当年他们的祖父辈一样,发自肺腑、不分国界。
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这是直面残暴时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畏义举,这是不分国界爱的力量,这是人类黑暗史中伟大的人性光辉,更是点亮和平的正义之光。
南京和中国人民没有、也永远不会忘记!
岁月无言,一转眼,又到12月13日。
3年前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老人今年88岁,达观坚强、身体硬朗,她和她的“忘年交”——国际友人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在这个冬季相遇。
年12月13日,夏淑琴一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而与4岁的妹妹幸免于难。当时南京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下日军的残酷暴行,夏家的悲惨经历被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并载入有关文献。80年后,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追寻祖父足迹拍摄今日南京。
南京沦陷前,约翰·马吉与儿子在中山陵前合影,今年10月,在中山陵前的同一地点,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外孙女夏媛及其儿子拍照。
拍摄中,他“看见”祖父,当年祖父冒着生命危险,用无私的爱战胜恐惧。他也“看见”并致敬和祖父一样伸出国际援助之手的人士,国际人道主义光芒照亮黑暗的人类浩劫;
拍摄中,他“看见”巨变的南京、巨变的中国。克里斯·马吉不仅感喟于城市的发展活力,更温暖于人民的善良与感恩。这个城市保留着历史的遗存给后人参观:拉贝故居、南京安全区总部旧址……南京人对国际友人曾在黑暗历史中伸出的正义援手感念至今。“一座城市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发展得更好。”
南京,曾是殉难之城。
人们无法忘记,80年前那个冬天,除了刺骨的寒冷,南京城上空笼罩的是无处不在的死亡与恐怖的气息。
如果把之后一周的南京拍成纪录片,每一帧画面都惨绝人寰——年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屠杀。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余人被屠杀。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人;16日,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难民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机枪射杀后弃尸长江。又在四条巷屠杀余人,在阴阳营屠杀多人;17日,中国平民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18日夜,日军将拘囚于幕府山的男女老幼共人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扫射,以乱刀砍戮,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尸灭迹。大方巷难民区内日军射杀0余人……
一个个突破想象的兽行,一场人类的浩劫。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因皆未满百,“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野田谓杀了人,向井谓杀了人,又重新比赛谁先杀满名中国人。“百人斩”白纸黑字,永远钉在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暴行令人发指,罪行罄竹难书。据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案,15万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万人。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中写道:“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那么这队行列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杭州,空间距离约为英里;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节火车车皮;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
时间洗不去永存人们脑中的黑色记忆——
“(日本兵)用机枪扫了两个钟头,又用汽油一浇放起火来。五六百人大都烧死,我的衣裳也着了火,赶紧脱去,站到屋里一水缸里。我趁天黑,从水缸里爬出来,藏到一户没人住的阁楼上,躲了三天。”幸存者袁世丰的口述证言,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的“历史真相”栏目上。
“亲爱的母亲:最后一次见到您的情形我到现在都无法忘却,您被日军的枪弹击中,后来便离我们而去。有时我在梦里还能依稀看到您的样子,醒来却发现枕边与被角早已湿透。”12月4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仇秀英又一次泣血家祭、泣诉暴行。
何止12·13,又何止南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都经历了一场场浩劫。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侵华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伤亡2多万人,其中0万人死亡,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的屠杀惨案不胜其数。中央党史研究室历时11年,编成《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重大惨案》12册。以“一次性平民伤亡人以上为限”收录的惨案,就多达个!
“国家公祭对死难者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确定: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之一。”
南京亦是和平之城。年,重点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成立;年,南京成为全国首座、全球第座“国际和平城市”。
“我们不断打捞,打捞着历史真相,打捞着历史认知的良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军说,“为建立记忆共同体,为人类永久的和平而努力。”
这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的人士,为推动历史真相的传播不断奔走耕耘,甚至付出毕生的心血。
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在北美地区出版,这是第一本以美国大众为读者的有关日军二战中暴行的英文书籍。4年11月9日,她被路人发现用手枪在加州洛斯盖多自杀于汽车内,年仅36岁。张纯如用一本《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打破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长达60年的沉默。在母亲张盈盈心中,“她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人权斗士。”
今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经过辩论和投票,通过了华裔省议员黄素梅提出的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今年12月13日当天将在学校、社区与省议会等不同场所举办多场纪念活动,让当地民众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这是西方国家中首个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的地区。
日本友人松冈环从年至今,奔波于中日两国之间,她走访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多名侵华日军老兵。每年,她都会组织日本市民到南京来进行历史寻访,还通过召开证言会、和平集会等方式,向日本民众展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通过对《拉贝日记》的研究,发掘出奥地利友人鲁佩特·哈茨救助南京难民的史实,并在奥地利、德国的档案机构搜集到珍贵史料。
年10月22日,法国冈城,一场名为《共同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在这里的和平纪念馆揭幕,并持续到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展览用余幅历史照片、50多件展品和视频资料向法国和欧洲观众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场历史浩劫,推动欧洲社会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京与冈城,一个惨遭侵略者屠戮,一个被战火夷为平地,远隔万里的两座城市有着共通的记忆连接。这也使得展览受到法国当地民众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