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200806/8097657.html

西周的没落

周幽王,西周的最后一位君王,周宣王姬静之子,母亲姜后是齐国国君之女。周幽王继位后(前),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周幽王二年(前),发生多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西周都城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

周幽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周幽王却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又称虢公鼓,杨宽《西周史研究》认为「鼓是名,石父是字」。石父善谀好利,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国人皆怨。据说石父劝幽王登骊山烽火台,烽火戏诸侯,褒姒开怀大笑,幽王遂以千金赏虢石父,最后西周灭亡。他本人亦被犬戎先锋孛丁所杀)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

周幽王八年(前),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姬友,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周幽王叔叔。前,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姬友,建立郑国。郑桓公为郑国第一位国君)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

同年,周幽王为讨好褒姒,不顾王室的反对,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褒姒是褒国姒姓的女儿,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发了姒姓和姜姓间的激烈斗争,为西周灭亡埋下了祸根。

西周末年,外敌入侵频繁。宗周镐京,濒临西北游牧部落,经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扰。前年,为报复幽王废后换太子之事,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犬戎与申侯迅速攻入镐京,幽王急忙逃到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前年,西周灭亡。

迁都的原因

各地诸侯后来才知道,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洛阳)。平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平王东迁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据史料记载,宣王末年,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岐山一带又发生了地震和地崩灾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这是周将要灭亡的征兆。

另外,西周初年,周公营洛,也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是因为周携王的存在,平王不得不东迁,这个后面会单独讲。

武王郏鄏定鼎

周武王(西周第1任)去世,继位的周成王(西周第2任)年幼,武王的三弟姬旦受遗嘱代理政务。姬旦佐成王,鞠躬尽瘁,史家称他为“周公”。周公摄政,刻不容缓的实施周武王的既定方针——建都计划,只有实现这个计划,周朝的统治才算建立。于是,周公先派召公姬奭[shì](和周公旦同辈,宗族之子)到洛邑实地勘查。继之,周公亲赴洛邑测量。测量结果,涧河以东、瀍[chán]河西是个好地方;瀍河以东也是个好地方。二地选一,周公选中了瀍河以西、涧河以东之地。所以如此,这是对周武王迁鼎郏鄏[jiárǔ](郏鄏为地名,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计划的肯定。

“定鼎”是怎么回事?这就要说到大禹治水的时候了。

定鼎,意思是新王朝定都建国的意思。出自《左传》。

相传,大禹治水建立夏朝以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百姓有九年的储备,国家有三十年的积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夏禹四年,施黯请示道:“现在九州所贡之金(即为铜)年年积多,作何用处呢?”。于是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打算铸九鼎。施黯按照禹的指示,自选铸鼎于荆山(据说是今河南禹州花石乡的荆山岭),将所供之金铸九个鼎。

过了两年,九鼎铸成了,夏禹命令将鼎迁到夏邑来。这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但九鼎非常巨大,从荆山搬到国都夏邑实在不易,几十万民夫,足足费了三四个月光阴方才迁到。后来夏都几经搬迁,九鼎也随之搬来搬去。九鼎也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从此之后,谁要想夺取天子之位,不用说夺天子位,只要问问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就可知道他是想要夺取天子之位了。

夏朝被商所灭之后,这九个鼎就迁之于商朝的都城亳[bó]邑。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在洛阳营造新都,又先将九鼎安置在郏鄏(今河南洛阳县西),其名谓之“定鼎”。直到战国末年,周朝为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所攻,取了九鼎,迁之于秦。搬迁途中,忽然有一个鼎"飞"入泗水之中,秦王派了许多人,搜寻许久,竟找不到鼎的踪影。另外八个鼎到秦灭之后,究竟如何结果,也无可考寻了。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自成王在洛阳定鼎之后,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王权的象征、国家存亡的标志,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洛阳位于九州之中,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各诸侯争夺的目标,谁想夺取天下,占据霸主的地位,就要问鼎中原。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长河里,洛阳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所以鼎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史书上也就有了楚庄王问鼎、齐宣王求鼎、秦武王举鼎、秦昭王迁鼎等一系列与“鼎”有关的故事,进而延伸出“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等词语。

周公营造洛邑

迁都选址以后立即动土。但在施工期间,震撼周王朝的“三监之乱”爆发了。周公不得不停止营洛工程,率洛邑驻军成周八师东征叛军。

三年之后,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加快了周公营洛的步伐。与战争前不同的是,周公对原定营洛计划进行了补充,即在瀍河(涧河)以西建城的同时,在瀍河以东,另建一城。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根治殷之顽民而采取的必要的政治措施。周武王灭殷后,将殷商贵族封在殷都旧地朝歌(河南淇县),由于鞭长莫及,这些殷商贵族发动了为时三年的“三监之乱”。平叛之后,周公为根除隐患,将俘获的殷顽民押送到洛邑,以成周八师对他们实行集中管制。这就要为他们专建一城。原来的一都一城计划便发展为一都二城的建设实践,这是周公对武王迁都计划的补充和完善,意义极其重大。

二城一齐动工,殷顽民成了建设中的主力,他们在成周八师监督下劳动,重新作人。成王七年,新都洛邑建成,它南临洛水,北系邙山,东西长而南北短,外郭城内有二城,瀍河以西称王城,为周天子所居;瀍河以东称下都,为殷顽民所居。王城内布居工整,有宫殿宗庙及中央政府署衙;下都城内分区安排,殷民按编号居住。在二城之间的瀍河两岸,是成周八师居住的军营。成周八师西卫王城,东监下都,负有特殊使命。

周公营洛,是周王朝最重大的政治建设工程,它是周朝取代商朝实行统治的标志。与这一政治建设同时,周公在营洛期间,还完成了旨在实行思想统治的文化建设工程——《周礼》。中国礼制源于黄帝时期,成于夏代,发展于商代。夏商两代靠礼制实行思想统治,长达千余年。

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前),在郑、秦、晋等国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由于大片故土丧失,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

周携王余臣

幽王死后,西申侯等诸侯共尊宜臼为周王,即周平王。平王迁都洛邑,春秋开始。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平王,东周第一位君王。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其他君王存在?答案是有的。这就是之前讲到的,平王东迁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周携王的存在。

通常认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最后被申侯联合缯国、西犬戎兵杀死。周幽王死后,在诸侯们的支持下,幽王时代的废太子姬宜臼继承了周幽王的王位,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即位后不久,就把周朝的首都迁到了洛阳,将平王东迁视为东周的开始。

但事实上,由于姬宜臼太子之位早已被废,且其父周幽王通敌国犬戎、废嫡立庶、灭亡西周的种种恶行,很是不得人心,所以九年之内(至前),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周平王)。

周幽王在位时期,有一个弟弟,叫姬余臣。姬余臣,尊号惠侯,史称周携王或周携惠王。余臣是宜臼的叔叔,周宣王次子。周幽王继位后,为政昏虐,迫使弟兄宗族漫散各方,姬余臣东迁钜鹿(古钜鹿所指范围极大,约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初封莫国(今河北省任丘县周边地区,都鄚阳城或望都县,鄚阳城即古颛顼城)。

犬戎攻入镐京以后,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周王,是为周携王。虢公翰一族也从此向东迁徙,立国于中山一带,以拱卫新成立的周王朝。约以鄚阳城为都(今河北省望都县或任丘县),其京畿地区包括战国时期的莫、易二地(约含今易县、定兴县、容城县、安新县、雄县、任丘市、保定市、清苑县、望都县、高阳县。高阳县,汉称广望县,并置广望侯),以辛未年(前)为周携王元年。设立百官,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发行莫字货币,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从此,周朝二王并立。

周携王在位期间,有虢公翰以及诸侯们拥护,在河北、山西一带及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活动,结好上古唐尧、虞舜遗族,南通荆楚,北结燕国,东联齐国,西友旧晋,甚得周众与东方诸侯之心。战国楚简《系年》称,周携王姬望为“惠王”,不用周平王所赐恶谥“携王”,也说明楚国与姬望王朝的友好交往。

二王并立初期,晋国并未拥护弑父杀弟的周平王(此为现在很多学者的一种说法,平王并非简单如史料中所记载,顺势而为的做了君王,而是杀了其父周幽王并其他弟弟,从而上位。所以国公翰等大臣支持姬余臣上位,支持平王的反而是其他诸侯国。此说法结合前后各种史料记载,比较可信,本文不多论述)。周携王治政二十一年,东土无战事,各族和平发展。但其日益强大的国力,却严重威胁到了晋国向东北方向的拓疆发展。

周携王二十一年(辛卯,前),晋文侯出于为本国谋利的私心,向周平王建议说:“天无二日,国无两王。携王虽为先王子嗣,没有得到天下诸侯公认而擅自称王,实属叛逆行为,应当予以讨伐。”周平王此时早有除掉携王的意思,晋文侯的建议正中他的下怀,便命他出兵讨伐。于是晋文侯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周携王的都城。

姬余臣是一位很诚实的人,他以为和周平王各自为政,彼此毫不相干,根本没想到周平王会派军队来攻打他。前年(即周携王二十一年),晋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趁周携王巡视北地虢族时,以姬余臣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进而派兵攻打莫国都城。携王朝中,从君王大臣到平民百姓,都没有丝毫的战争准备,被晋军的突然袭击打得晕头转向。晋军很快攻入城中,到处杀人放火,街头巷尾尸横遍地,惨不忍睹。晋文侯亲自指挥军队攻入王宫。

姬余臣知道大势已去,旋即拔剑自刎而死。晋文侯下令将幸存者驱赶出城,命令士兵将贵重物品搬运回晋国,然后放火焚烧王宫和城中所有的房屋,整个惠邑王城变成了火海。就这样,周携王和他的鄚阳城几乎同时被晋文侯所毁灭,其地变成了一片废墟。

袭杀周携王,迎立周平王,确立天子正统,晋文侯由此获得拥立周平王的投名状,“晋人焉始启于京师”。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欢喜不已,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表彰晋文侯功绩。

周携王死后,其拥护势力分解为虞国、虢国、鲜虞国、鼓国、仇由国、肥国、中山国、莫国等多个国家。而周平王为了掩盖自己政权的非合法性。于是将有关于周携王的事情全部抹去,包括有关莫国的事。

至于周平王东迁是否正确,从“避秦晋”一派学者看来,这其实不是问题,盖周平王并非自愿东迁,而是不得不东迁——犬戎和申缯联军虽然了逼死了幽王,然而虢公翰却“立王子余臣于携”。宜臼(平王)所倚靠的申、许、郑都在东方,他不得不随之到成周去。直到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才“杀王子余臣于携”,此时一方面成周已定,不必再大费周章地西迁;再则西土尽归秦晋控制,要回也回不去了。

现在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做过这种假设,如果,当初二王相争,虢公翰扶持的携王占了主动,打败了平王,是不是就不会有东迁了?周王朝会不会和现在的历史不一样?会不会就没有春秋战国的诸侯强周王弱的局面了?

假设终归只是假设,历史也注定无法重来,我们能做的,还是静下心来,多多了解这些历史,以明己智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