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子帝陵

题记:

在高阳旧城东部,传为颛顼帝陵。古人有诗:“古帝拓疆宇,仁风播熙皞。黄土盖梓宫,功业徒浩浩。断碑萎荒郊,石麟没秋草。俯仰陈迹间,富贵何足道。”

----------高阳县志。

正文:

中国在夏朝以前,至少有数千年的时间,属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在这里也顺便做一个介绍吧?本文中采用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也就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三皇五帝并不是后世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帝王,而是部落联盟首领或者是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颛顼都赫然身在其中。

众所周知的的是,过去的高阳县城在今高阳县城城东约二十余华里处旧城村。

鲜为人知的是,高阳有八处曾经闻名遐迩的景观。其中赫然处在首位的就是“天子宫陵”,也就是古帝王颛顼的陵墓。

颛顼,其父黄帝次子昌意,是一个已经被后世神话的人物。传说他曾与炎帝的后裔共工大战,共工战败,一怒触倒不周山,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斗转星移,以及江河东流的现象。

诸多历史典籍里均有记载,颛顼初国高阳。事实证明颛顼虽然是在帝丘(今河南濮阳)称帝,但最早确实是在河北高阳一带活动,所以旧城历来被称作“颛顼故都”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但是就算证明了旧城是颛顼的故都,他的陵墓真的就在旧城吗?

所谓的天子帝陵在旧城村东,是一座庞大巍耸的土封堆。上面树木葱茏,可称巍峨壮观。一九五八年的时候,当地群众对其进行了挖掘,挖开后发现是个深不可测的水洞。群众用抽水机往外抽水,却怎么也抽不干,只好作罢。据传当时确实也挖出了一些残碑败瓦,但是,没有找到具有较高价值的东西。

倒是距离土堆较远的地方,村民偶然挖掘出一个通体洁白的石龟,看上去很是有些灵异。但是在运到高阳有关部门研究的某个夜里,石龟突然散裂,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烂石头。

个中原因,至今无人能解释明白。

年,经保定文物所鉴定,该土堆不过是一座汉墓,且里面怕是早就被盗墓者们不知光临了多少次了,已经是空空如也。

至此证明,所谓的高阳八景之天子帝陵不过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罢了。真正的颛顼陵远在河南濮阳内黄境内。想来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当时颛顼的帝都在濮阳,在他死后,不可能千里迢迢得跑到高阳境内来安葬。

但是,就算没有了帝王陵,旧城一带还是值得凭吊一番的。

此地历来建有颛顼庙,并且屡次见于历代名人收录。比如清代高阳籍大将军李蔚的,就非常详细地记载了颛顼庙重新修建的过程。

又说,旧城至今还保留有颛顼的两处古池遗迹。一曰洗马,在旧城村东北约二十华里处。一曰凤池,在旧城西五华里处。是颛顼大帝当年洗天马、下凤凰的地方。

如今再次立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之上,已经再也找不到丝毫的历史痕迹,倒是有些传说还在口口相传。

说是旧城村是如何得灵异,整个村庄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自北向南匍匐的龟。村内有两口深井是为龟眼,村中央是龟背,路面所以最硬,任是下再大的雨也别想陷住车子。村北最重要的一个出口,就是龟尾,却是婚丧嫁娶慎重出入的地方,因为龟尾总在晃来晃去,保不准就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再有就是北宋名将杨延昭也在这里注入了新的传奇。因为就算是辽兵如何得骁勇善战,也不能撼动杨六郎驻守的高阳城(旧城)分毫。因为据说,每次到了城破的危急时刻,杨六郎总能灵机乍现得想出神奇的退敌之策。

他们说,杨六郎也是天上的星宿,这是颛顼大帝在保佑着他,保佑着他最初王国的淳朴的子民。

后附颛顼人物简介:

颛顼[zhuānxū](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二将军鞋冢

题记:

在旧城村北,传为唐朝大将薛仁贵率将士东征中,磕掉战靴里的泥土所筑成,当地百姓称为磕鞋冢。古人有诗:

“三箭定天山,

俦能俪仁勇。

勇奔驰王命,

雷震山岳动。

仁恩不可忘,

遗鞋瘗青冢。

一睹一兴思,

愿言保光宠。”

--------高阳县志

说到唐朝的名将,文武兼备的,李靖当然不做第二人想。为了唐朝的统一和巩固,李靖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纵观整个唐朝军史,谁人堪做比肩?个人最敬佩的是他与吐谷浑之战,直入二千余里,历时长达半年之久,自此一笔将吐谷浑从历史上勾除。

但若说是单兵作战能力,两军对垒时厮杀之凶猛,则非薛仁贵莫属。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从戏文里耳熟能详的、和薛仁贵人生经历仿佛的薛平贵,历史上并无其人,不过是后世人穿凿附会罢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和我们高阳扯上联系的这位唐朝第一猛将,究竟立下了怎样的赫赫功勋。

薛仁贵戎马一生,本来是罄竹难书,但是为了大家方便阅读,我浓缩了一下,力求简洁明了。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出身于河东(山西运城一带)薛氏世族。在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进攻高丽的战役中,开始崭露头角。时唐朝将领刘君邛被困高丽军中,无人能救,是薛仁贵一马当先,以一名小兵的身份斩杀敌军高级将领一名,并且把他旳首级挂在马上,高丽军见之胆寒,这才退军。于是刘君邛获救。

同战役,安市之战,高丽军高延寿、高惠贞挟25万之众,依山驻扎,与唐军分庭抗礼。李世民居高临下,命各军分头进击。时薛仁贵身着白袍,手持戟枪(薛仁贵是继吕布之后又一名善使方天画戟的武将),腰挎双弓,冲锋在前,如入无人之处。此战高丽大败,李世民特意召见还是小兵身份的薛仁贵,直接提拔启用。

及至此次讨伐高丽失败,唐军退兵的时候,李世民还找来薛仁贵说道:朕的将领们都老了,不能再为我上阵冲杀。能得到像你这样勇猛的将军,真是我的幸运。得不得到辽东,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你。-----------此语真的可以作为薛仁贵初战的盖棺定论:朕不喜得辽东,而喜得将军。

此后,薛仁贵度过了他人生岁月里最为平静的十年:为皇上把守宫门,玄武门。

年,山洪暴发,众人皆逃,唯独薛仁贵如天神一样,冲入内宫,救出了继李世民之位的唐高宗。

年,薛仁贵献计苏定方,一举平定西突厥。

年,薛仁贵回到他一直向往的沙场,开始了他那传奇的军事指挥生涯。

他的第一个对手,就是高句丽。

后世评论说,高句丽实际上就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强劲的对手,不仅隋朝的数度进攻不能撼动人家分毫,就是千古一帝李世民也是黯然无功而返。

或者说,李绩和薛仁贵灭高句丽确实是占了一点便宜:高句丽内部分裂,权力四分五裂。但是,有几个战役还是证明了唐军的勇猛。

比如说薛仁贵直接领导的横山之战。

当时高句丽军中有神射手一名,一连射杀了唐军数十名军士。薛仁贵大怒,竟然是拍马直冲了过去,活捉那名神射手回来。作为三军统帅,薛仁贵原本无须如此孤身涉险,但是此举确实大长了唐军士气,丽军大败。

年,高句丽被灭。

呵呵,还是打的字多了。再简洁一点吧,以下是薛仁贵一生中经历的主要战役:

年12月,薛仁贵在黑山生擒契丹君主阿不固,这也是薛仁贵生擒的第一位政权君主。契丹瓦解。

年三月,铁勒冒犯唐边,两军会于天山。薛仁贵一人独战铁勒军几十名大将,并且连发三箭,击杀敌方三员大将,敌军溃散。是役,也就是著名的三箭定天山。

之后,薛仁贵将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生擒,这是他第二次生擒敌方君主。自此,回纥九部衰落。

接下来,是薛仁贵的滑铁卢之战:青海大非川之败。但是事实证明,薛仁贵对敌军的种种推测都是非常准确的,如果一切都按照薛仁贵的计划进行,我说的是如果,历史一定会改写的。但是,很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唐朝的赵括将军-------唐朝名将郭孝恪的儿子,郭待封。

薛仁贵的原计划是,命令郭待封死守粮草,他率领主力轻骑前进,消灭来犯的吐蕃军。但是,郭待封却没有听从薛仁贵的意见,也没有接受薛仁贵要他全速前进和主力会合的命令,押着粮草车缓慢前行。结果薛仁贵只得掉回头来救援郭待封,被吐蕃军六十万大军在平原上包围。

也是多亏了薛仁贵英勇善战,冒死突围,这才不至于全军覆没。但是此战之后,唐朝安西四镇痛失,朝野震动,薛仁贵被消减为民。

此后一直到了年,年已68岁高龄的薛仁贵才被再次启用,开始他的人生岁月里的最后一战,也可以说是他的辉煌之战,荣耀之战。

在山西大同,薛仁贵与东突厥军狭路相逢。突厥军问到唐朝领军是谁?薛仁贵脱去战盔,将军英名尚在,突厥军不战而逃。薛仁贵随后掩杀,是役,薛仁贵斩敌首一万,俘虏三万。

年,薛仁贵因病逝于雁门关上,享年七十岁。

。。。。。。。

历史好比是浩瀚的夜空吧?总会有星光在其上闪耀,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而薛仁贵,应该就是唐朝这块夜空中,最为明亮的一颗。

英雄的一生虽然壮烈豪勇,但是与本文来说,其实都是题外话。说白了就是我已经离题太远。问的是怎么这位名将怎么会和我们高阳扯上联系?

我想,其一可能是真的有薛仁贵将军路过高阳县境的历史。因为无论是今天来看,还是分析唐朝时的地图,保定正是西安通往高句丽的必经之路。

其二,高阳历来是戏曲之乡,无论是河北梆子、评剧。还是昆曲,老调,都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根生长。几乎每一个戏曲品种都有薛平贵的诸多戏文。而大家众所周知的是,戏文中的薛平贵的真实原型,就是薛仁贵。那么我想我们高阳的老祖先们,一定是很乐意和这么一位在戏文里非常熟知的将军扯上联系的。

反正我就很坦白的承认:我宁可相信所有的传说,都是真的。

所谓的高阳八景,除去已经介绍到的“天子宫陵”、"将军鞋冢”之后的区分是有很大争议的。在这里我也不想做太武断的区分,而是把这些美丽景致一一陈列,就由读者们自己来鉴别什么才是你心目中的高阳八景吧。

蒲口落花

在今城北蒲口村一带,因地处白洋淀边,多生蒲草,秋季蒲花飞舞成景。有诗赞:“芳林艳紫斗嫣红,叶片香魂一夜风。青帝韶华何处觅,六龙欲倩挽元工。”

---------高阳历来就被称作九曲下潲,意思是有九条河流经过高阳县境向北注入华北明珠白洋淀。

蒲水就是其中之一。

蒲口村名的来历,或者可说明一切,因为这个村子就是因为靠近蒲水渡口而得名。

蒲草则是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水草,生命力顽强,可供编制,也可入药,就算现在也能在一些沟渠之类的潮湿地方见到。蒲花形状奇特,令人一见即生欢喜之心,少年时的我就曾经把蒲花插在头顶之上,俨然便是清朝时官员佩戴的顶戴花翎。

一株两株的蒲草,总是瑟落。铺天盖地多不胜数,想想也是颇为宏伟的人间景色。想来一定有太多的文人墨客为此景痴迷,写下太多的诗篇。

蒲草丛生,庄稼便难以生长,由此想到古时的高阳一定是野性的。碧波荡漾里,究竟隐藏着多少豪杰,他们又有哪些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

据我所知的是,古时蒲水和易水就是相通相连的。我们熟知的荆轲,那个高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赵英雄,足迹就曾经踏过蒲水。只是不知道的是,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有没有站在蒲水渡口,手把长剑,静静地欣赏这漫天飞舞的蒲花?

或许蒲花有知。如此它才凝有无穷的寂寞萧索傍水而立,转眼,已是千年。

板桥晓月

在今高阳城西板桥村,古有木桥一座,桥上有碑,上题:“登台望月铁板桥”。有诗咏:“共说当年铁板桥,管弦碎月咽昏朝。于今留得繁华否,依旧青光挂碧霄。”

----高阳县志

----------想到这个景致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温庭筠那首著名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其中“人迹板桥霜”一句,简直就是为板桥量身定做。由是也做了一番考证,但是事实证明,人家温先生去的确实是陕西商洛一代,和咱们高阳真的是全无干系。

反倒是心下里升腾起一些怅惘。总是直觉地认定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了不起,像这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人们,他们就算路过也应该路过我们高阳,然后留下一段佳话,或者诗文,供我们这些后世人来凭吊,来敬仰。

板桥村至今没有去过。但是这个名字总是给我一种古朴的味道,有机会一定前去看看。

柳滩飞絮

在今城北柳滩村一带,古多滩地,且多柳故名柳滩。春天柳絮飞扬,如雪花飘飘。有诗咏:“柳色青青笼细烟,因风吹絮远迷天。寻芳飞喜韶光媚,无须春深啼杜鹃。”

空壕雁迹

在高阳旧城城壕,常有雁至,故有诗云:“烟光浮夕阳,瞑色敛壕白。雁来列宾序,雁去留遗迹。皇仁绝缯矫,物情尚有适。窘我世外怀,巍巍仰人极。”

古堞鸦声

在高阳旧城,城上有矮墙为堞,又称女墙。有诗云:“牛羊下夕阳,废堞平如掌。归鸦背落照,敛翼低草莽。哑哑啼不住,返哺互来往。感兹定省委,令人发深想。”

坎里断桥

在今坎苇村古高河河道,古称“刘青桥”,古人有诗:“设险限南北,陆梁离肆力。纵有贲育能,付焉长太息。波涛怒掀腾,四顾浩无极。不有公孙侨,孰能施惠德。”

虚粮遗迹

在今高阳旧城北,传为古代军队储粮处,上有土丘,下面有地道,有诗云:“荷彼依天戈,长驱入中土。不资智与谋,孰能知胜负。军饷扬自足,坚壁持险阻。量沙夜唱筹,余光照千古。”

民乐涝淀

在今西演村东,古淀名,今已干涸。古人有诗云:“大壑谁凿成,丰功夺元造。光逐水底天,鱼跃波心藻。夷犹流朝昏,一叶扁舟小。民食信有资,于焉快怀抱。”

龙化源流

古潴龙河,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故名。猪龙是中华民族龙图腾中最古老的龙。古人赋诗:“一壑龙幻开,湛然清见底,斯道同其源,昼夜恒不止。羁怀耿无寐,静言堪化理。往者过复续,宣尼亦斯旨。”

------------八景也好,十景也罢,如今都已是荡然无存。但是总还知道了我们高阳曾是自然景观优美,沃野平畴的。

这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鼓舞吧?为了她曾经拥有的美丽,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建设爱护我们的家乡,而不遗余力?

从现在做起,人人做起,还我大美高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