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赐死姐姐高阳公主,只能怪这位香艳的公主太折腾。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位高阳公主不仅玩得风流肆意,还威胁到了皇帝李治的江山。
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半年后,22岁的李治继位。
继位之初,李治就下发诏令,命其舅父赵国公长孙无忌,以及英国公李勣为辅政大臣。
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大臣算是没辜负李世民的殷切希望,在岗位上干得兢兢业业,唐朝的版图也迅速扩张,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不足万户,增加到了万户。
此时的李治进入到了执政的高光时刻,史称“永徽之治”。
朝野清明的日子过了不到4年,一桩惊天风波席卷了整个大唐。
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正是李治的姐姐高阳公主。
永徽四年(公元年),高阳公主进宫面见弟弟李治,她梨花带雨、声泪俱下地向李治控诉自己夫家的大哥非礼她。
高阳公主控诉的这位“色狼大哥”,正是她公公房玄龄的大儿子房遗直,也就是她老公房遗爱的大哥。
换作别的女人,李治姑且还能相信,但这个女人是高阳公主,要说她非礼房遗直还有可能,但说是房遗直非礼她,这说出去谁也不会信。
毕竟,高阳公主那可是出了名的香艳人物。
高阳公主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生母不详。出身虽不算高贵,但深得李世民的宠爱。
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宠爱,这位公主从小就被惯得骄纵跋扈。
到了出嫁的年纪,李世民将她许配给了名臣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
高阳公主下嫁到房家后,依旧保持着自己跋扈的本性,在夫家目无尊长不说,动不动就颐指气使地发脾气,没有一点贤妻良母的样子。
房家大哥房遗直看着弟妹如此嚣张狂妄,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人家有太宗撑腰呢。
所以,就算房遗直再看不惯,也要给高阳公主面子,不痛快也要憋着。
房玄龄死后,房遗直继承了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
爵位没落到自家丈夫头上,这让高阳公主心中十分不爽。她就撺掇丈夫房遗爱,提出要分家的要求。
这回,房遗直硬气了一回,他不仅没有答应,还把自己的弟弟训斥了一顿。
高阳公主哪里受过这等委屈,她直接跑进皇宫找父亲李世民告状。
李世民虽然宠爱女儿,但对待事情还是讲究公平公正的原则。经查,李世民发现高阳公主是诬告,还把高阳公主训斥了一顿。
这位公主本来是想借父亲的手打压房遗直,没想到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一般人估计两头受挫也就放弃了,可高阳公主却坚定不移,她只要一有空,就跑到父亲李世民的跟前去给房遗直泼脏水。
虽然李世民一直不信女儿的诬告之词,但房遗直却开始坐不住了。毕竟公主诬告自己不是一天两天了,若万一哪天被有心之人钻了空子,蒙受不白之冤,岂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思来想去,房遗直决定“弃车保帅”。
他主动向李世民申请,把爵位让给弟弟房遗爱,以保自己周全。
不过,房遗直的主动“牺牲”,并没有获得李世民的批准。一直到李治登基,他依然稳坐着梁国公的位置。
高阳公主十分清楚,这事儿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况且由于她多次的无理取闹,李世民对她的态度也不如从前。
还没等李世民对公主改观,御史又爆料了一桩风月案。
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抓获了一名小偷,从小偷兜里搜出的赃物,震撼了整个长安城。
小偷究竟偷了什么宝贝呢?
说来也不稀奇,就是一个枕头。
但这不是一般的枕头。这个枕头叫作“金宝神枕”,是皇宫大内之物。
一个普通的小偷,居然偷了皇家物品,这性质就比较严重了。很快,小偷就被带到皇宫内审问。
经过一番严查审问,小偷道出实情:这个枕头是从高僧辨机和尚那里偷来的。
皇宫的办事效率就是高,很快,辨机和尚就被带进宫中审问。
这个辨机是皇宫的老熟人,《大唐西域记》就是他执笔写的。
辨机和盘托出,高阳公主在已为人妇的情况下与他私通,枕头正是高阳公主送给他的私情物证。
唐玄奘西天取经,可是唐太宗亲自安排的大事,如今公主与主笔人辩机私通,这就让李世民非常尴尬了。
更讽刺的是,一个专门记述五根清净的高僧,不近女色,专心佛事的主笔人,却在暗度陈仓,与公主私通。这不是打佛家和皇族的脸面嘛!
李世民大怒,直接将辨机腰斩。
情人被杀,导致高阳公主十分怨恨父亲。她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也到了冰点。
后来唐太宗驾崩,高阳公主也没有表露哀容。
李世民去世后,高阳公主继续秉承着“作妖”的劲头,又不断地给李治添麻烦。
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那段,高阳公主再次状告房遗直。
高阳的哭诉,把李治弄得心烦意乱。不管吧,传出去也不好听。管吧,又明知是无稽之谈。
无奈之下,李治只好下令,让舅父长孙无忌负责,对这件“非礼公主案”展开调查。
李治让自己的舅父亲自去查案,既可防止家丑外传,也让高阳公主感觉到了重视,可谓是一举两得。
没想到,李治随口说的查一查,在长孙无忌那里变成了彻查。
这一查,又是拔出萝卜带出泥。
房遗直再次被皇宫的团队怀疑,这一次,他不再隐忍不发,而是将高阳公主在夫家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全部交代给了长孙无忌。
除了告知高阳公主争爵位和闹着分家的陈年旧事之外,房遗直还详细叙述了“房遗爱谋反案”。
就在李治新帝登基的第二年,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因犯错被降职为宁州刺史,回京领罪并面见李治后,薛万彻又去见了房遗爱。
原来,房遗爱与薛万彻是至交好友,两人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老友相见,三杯酒下肚,薛万彻就开始推心置腹了。
薛万彻说:“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
房遗爱回道:“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
薛万彻的意思是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而房遗爱的意思更直接,就是说假如要有所行动,那么就去推举荆王李元景。
李元景是谁?房遗爱为何会想在“国家有变”之际推举他呢?
这个李元景,是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
听上去,李元景跟房遗爱像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
实际上,房遗爱的三弟娶了李元景的女儿,也就是说,房家与李元景是亲家的关系。而房遗爱拥立李元景,也就很好理解了。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房遗直也知道弟弟房遗爱心中打的算盘,为了家族利益,他是断然不会把这些话供出来的。
如今高阳公主一再诬告,悲愤的房遗直便原原本本地如实告诉了长孙无忌。
但不知为何,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得知了弟弟与薛万彻的对话内容,而原本他准备将这件事烂在肚子里,但由于高阳公主的一再诬陷,再加上长孙无忌的刻意“引导”,悲愤交加的房遗直便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没想到,这个秘密听得长孙无忌精神振奋,他开始在心里筹备着一张大网,决定借着这个“公主非礼案”,把自己心中的新仇旧恨给一起报了。
所以,本来是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非礼”的小案子,被长孙无忌无限发酵,形成了唐朝开国以来,波及面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案件,史称“房遗爱谋反案”。
案件的审理结果,自然是房遗爱、高阳公主、李元景以及薛万彻等人都榜上有名。然而让唐高宗李治意外的是,他的哥哥李恪竟然也成了嫌疑人。
说实话,“房遗爱谋反案”已经落网的人,在长孙无忌看来都是打酱油的。他真正的目标,始终都是李世民那个叫李恪的儿子。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长孙无忌之所以恨他,还得从老一辈的故事说起。
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他的老爹李渊被迫退位让贤。
李世民即位后,就立自己的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嫡皇子李承乾可谓是根正苗红,他自幼饱读诗书,思想端正。可随着年纪的增长,再加上周围的环境影响,他开始心性大变,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
就在李世民对大儿子失望至极的时候,他的嫡二子李泰突然吸引了他的眼球。
太子李承乾颓废期间,李泰干了件漂亮活,那就是主持编撰了《括地志》。
李世民对这部作品十分满意,不但将其收入皇家藏书阁,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规格待遇甚至还超过了太子。
这时李承乾就慌了,他决定走他爹的老路,谋逆叛乱,先下手为强。
很显然,李承乾还是太嫩了,李世民舍不得杀他,将他贬为庶民。
李承乾的“自爆”让李泰坐收渔翁之利,他身边很快涌入一批拥护者,李泰也越发膨胀,觉得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毕竟,在李世民的儿子们中,嫡长子已废,二儿子早夭,排在李泰前面的,也只有老三李恪。
但李泰并没有把李恪放在眼里,因为李泰虽然排行老四,但他和李承乾一样,都是长孙皇后生的嫡皇子,这是庶出的李恪一辈子都比不上的。
如果李泰继续保持自己文风斐然的人设,说不定真就当上太子了。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跑去李世民那里献殷勤,对李世民说道:“如果我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将杀了自己的独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
李世民一听,心里就开始打拨浪鼓了:“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呀”。这小子心思太深,不可信,如果他当了皇帝,估计我的儿子们就没好日子过了。
于是乎,嫡三子李治就捡了个大便宜,被李世民立为了太子。
没多久,李世民就有点后悔了,他对长孙无忌说道:“你劝我立稚权(李治)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吴王李恪英武之风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如何?”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自然是支持李治,反对立李恪为太子的。
所以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李世民半开玩笑地说道:“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
这话其实已是诛心之言了,长孙无忌没接话茬儿,而是悠悠说道:“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如此重要的位置,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历史的走向告诉众人,李世民没有改变太子人选,但李恪却成为了横在长孙无忌心中的一根刺。
尤其是在李治继位后,李恪作为皇兄,收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授太子太师,这愈发让长孙无忌忌惮。
于是,长孙无忌就借着提审房遗爱的机会,看似无意地聊起了纥干承基。以当年告发李承乾谋反的纥干承基为例,暗示房遗爱,只要说出来,那么就会如纥干承基一样,因告发有功而活命。
在这个巨大的诱惑下,房遗爱彻底缴械,按照长孙无忌的意思,说出了李恪同样涉案。
当犯罪人的案宗摆到李治的面前,李治看着一大串罪人名单开始头晕目眩。他甚至还请示长孙无忌放掉自己的亲人。
长孙无忌毫无反应,朝堂的大臣也不敢发言。最终房遗爱、薛万彻被斩首,李元景、李恪以及李治的姐姐高阳公主,被赐自尽,另有数十余人,因涉及此案,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高阳公主临死之前,想必是非常后悔的。如果不是闹着诬告房遗直非礼自己,也不会闹到如此地步。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三番四次地闹幺蛾子,在夫家争嗣也就罢了,竟然还惦记着篡夺皇位,如此作妖,李治也不得不除了。
就算李治心慈手软,长孙无忌也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外甥被人给挤下皇位的。
更倒霉的还是李恪,本来这事跟他毫无关系,硬生生被人拉下水。
李恪在自尽前大骂长孙无忌,称其“窃弄威权,构害良善”,一定会遭到报应,“当灭族不久矣!”
没想到,此话一语成谶。
六年后,长孙无忌遭礼部尚书许敬宗诬告谋反,被下令流放黔州,在途中自缢而死,他的儿子也被罢官除名,最终流放至岭南。
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场震惊长安的闹剧,也给了所有人交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