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徐琴微
实地勘查古建筑。周开阳供图
最近,周开阳到芙蓉后垟、筋竹和虹桥大乌石等地进行文保单位消防检查。开春以来,他已陆续走了五六十个行政村。在他的办公桌对面,一张“乐清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特别显眼,图上标注的乐清市不可移动文物家底一览无余。由于时间的沉淀,这张图上的色彩已淡了许多。
目光注视着这张“乐清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周开阳的思绪慢慢飘飞,拂开岁月的尘埃,回到了乐清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20人的普查队,足迹遍布全市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发现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重点登录处,信息采集点处,重点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新发现处,这些都建立了数据库。”回想起往事,周开阳仍热血沸腾,仅他自己,他粗粗计算了一下,就“三普”和此后复查等去过的就有多个行政村,多个自然村。
据了解,我国曾于年和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文物普查,-年乐清市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此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与前两次相比,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大、文物类型更丰富,不仅文物时间年限从新中国成立前延伸到年之前,而且在古建筑、古遗址、古窑址等文物之外,首次将近代现代的工业、商业遗产、线性文化遗产列入普查名单。普查范围从行政区域内的地上、地下延伸到水下,还要求普查活动遍及每一个自然村。普查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为重点,并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文物普查登记的情况进行复查。普查范围划分为六大类、五十九小类,六大类分别是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
走遍乐清的山山水水,“只为守望。”原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南凝平在“三普”结束后结集成册的《探寻历史的印记》一书之序中道出了普查队共同的心声。
当年已82岁的王宗汉老人是普查队中年纪最大的,他亲历过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业务水平精湛,经验丰富。王宗汉说:“当年4支小分队的行程不下10万公里,还应用卫星定位仪、地理信息系统、红外线测距仪等高科技设备,全面正确掌握全市文物的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4部数码相机拍下的照片有上万幅,同时收集标本数百件,每有新发现,大家是最高兴的。”
年1月16日,赵文微和王宗汉等普查二组到七里港排岩头村普查时,在该村坟头山山脊的一个断面上发现黄土层有砖块砌成的形状,挖出的墓砖周边有“金线纹”和“鱼纹”,还有一块有文字的墓砖,经拓片,根据砖上显示的纪年,证实了这是座东晋的墓葬,于是此后进行了“三普”开展以来第一次抢救性挖掘,让年轻的普查队员学到了不少。
“我原先是搞可移动文物这块的,不可移动文物专业相对较弱。”近五年的普查和整理,周开阳飞速成长,每去一个乡镇前,他总是习惯去网上查找一下该乡镇的历史、人文、地理情况,回来后,要整理内容,他又会去翻阅相关的资料,录入电脑,经常忙到深夜11时多。理论加实践,现学现用,让他的业务水平提升很快,现在他已身为乐清市文物管理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文博副研究员。
“除了所有的行政村,乐清的自然村,我们几乎也走遍了,有的自然村就几个人,有的人迹罕至。”周开阳回忆道,如龙西李加山村当时还未通公路,他们步行山路一个半小时,翻越两座山才到达。当时,清江江沿村的走马楼自然村只有几户人家,在虹桥瑶岙岭通往清江的古道上,与江沿村其实距离很远,通往走马楼的是一条宽不到三米、满是小石块和烂泥的山路,周开阳开着他的私车一路颠簸着“挪”到村里。走马楼村往南,沿山岭前行就是虹桥瑶岙碗窑山。这里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宋代窑址——碗窑山窑址,约有平方米,堆积层厚约2米,该窑生产碗、盘、缸、罐及烛台等,以碗为大宗。他们从村民那里得知,村中似乎有一个古代寺院的遗址,面积很大,却鲜有人知,这个意外发现,让他们暂时忘却了奔波的辛苦。
“对符合‘三普’条件的不可移动文物,我们白天实地勘查、测点、绘图、拍照,晚上回来连夜做功课,逐个在地形图上标明,进行文字记录、分类登记等。”曾带队普查的赵文微开玩笑说,“三普”那段时间,拉网式全覆盖的调查,几乎把乐清地上水下翻了个底朝天,哪里有什么不可移动文物,他们都一清二楚,现在说起这一切,还如数家珍。因此,他们也被人们称为乐清“活地图”。
“三普”结束,他们保留了乐清最详实的不可移动文物等相关资料,现在,一些部门单位需要用到相关不可移动文物资料的,都会找到周开阳。“最近就先后有四家单位找过来。”在记者采访时,他又接到了一个向他要仙溪镇相关文物资料的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