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朱丽珍(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89岁的宋兰芬,已是满头银发,但她脑海中,儿时的一个片段总是像放电影一样,不断重复:凌晨鸡叫三遍,在黎明到来之前,父亲又一次离开了家……在她记忆中,父亲总是这样在夜色中悄悄离去,直到年春节后那一次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小时候,她曾听母亲哭着问父亲:“你到底要出去干什么?”父亲的回答,斩钉截铁:“你们等着吧,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大家就能享福,不会再过苦日子了。”

父亲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几乎未给家人留下任何东西,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直到多年后,才收到烈士证明书。

在今年钱江晚报“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活动中,宋兰芬拿到了一张父亲的画像,脑海中的父亲,再一次变得具体,关于父亲的那些故事,也梳理得更加清晰。

15岁在校时参加革命,记忆中他总是半夜离家

宋树德烈士,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年参加革命,年9月在河北贡县牺牲,生前为冀中独立六团教导员。

寥寥数语,已是宋兰芬父亲宋树德革命的一生,但每一个字,都是浸满了汗水和鲜血,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父亲从来不和我们说他做什么,总是显得很神秘。”宋兰芬长大后,多方打听汇总,才慢慢梳理出父亲短暂却热烈的人生轨迹。

年,年仅15岁的宋树德在河北高阳县职业学校读书,利用学生身份,秘密为地下党组织输送情报。

“为了送情报,他得逃学,爷爷为此没少打他,他都不敢回家。”那时候斗争形势严峻,一个15岁的孩子送情报,面临着诸多危险,但宋树德总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及时把情报送达。17岁时,他破格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因为读过书,宋树德口才文笔都不错,承担起了扩大革命队伍的宣传工作。“那时候条件不像现在,大家吃不饱穿不暖,父亲就这样走遍了本县的每一个村子,动员大家参加革命。”村里情况复杂,宣传工作同样充满着风险,像是在刀尖上行走,“他宣传动员了大批热血青年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但革命是什么?儿时的宋兰芬没有概念,只记得父亲总是在夜色间来去匆匆,尤其是 两次离家,她印象深刻。

年除夕夜,宋树德突然向家人告别:“我就要把老婆孩子放在家里,增加家里的负担了。我是个不孝之子,不能在家里帮着爸爸劳动了。”

“爷爷问他,你去干什么?父亲说,干什么你以后会知道的。”正月初三,鸡叫三遍,父亲伴着夜色离家,“到了年春节,也是半夜三更,两个人送他回来。到了正月初三晚上,又是鸡叫第三遍,他又出门走了。”

宋兰芬记得母亲的哭诉,她更记得父亲回答得斩钉截铁:“他说你们等着吧,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大家就能享福,不会再过苦日子了。”

直到后来,宋兰芬才晓得父亲这些话的意义:“他有着远大理想,已经展望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终于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却没有等到父亲平安归来

自从年离家后,宋兰芬并没有等到父亲归来。那时她才5岁,家中还有一个更小的妹妹,都由母亲养育,一家人日子过得艰苦。

“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做军装、军鞋。”宋兰芬说,做这些手工活都要悄悄地进行,日本人时不时要进村扫荡,“我母亲就做手工活,经常是偷偷点着油灯干活,我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一家家分配任务,再一家家把东西收回来。我和村里的孩子也会一起为部队站岗放哨,学习埋地雷,为抗战尽一份力量。”

苦的还不止于此。由于日本人对革命者家属实行“斩草除根”政策,因为宋树德投身革命,宋兰芬和家人时刻面临着掉脑袋的危险,经常东躲西藏,晚上不敢在家睡觉,零下20多度的冬天,也只能在野外壕沟里度过。

“没吃没穿,家里又没有父亲,吃的苦不是几句话能说得完的。”回想起那8年,宋兰芬至今忍不住落泪,而想起自己的妹妹,更是心痛难耐,“妹妹5岁时得了痢疾,又病又饿,天天哭,问我们为什么她没有爸爸,有爸爸就不会饿肚子了。病了一个星期,没能救回来。”

在宋兰芬看来,为了父亲的革命事业,全家人都在奉献牺牲,大家都憋着一口气,等待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父亲展望的好日子。

终于,年,宋兰芬和家人等来了日本投降,村里被父亲动员去革命的热血青年们,有的回了乡,但家人却一直没有等到宋树德。

“我的母亲天天在大门口等,望着入村的路,流着眼泪,一直看啊等啊……根本不知道,其实父亲早就牺牲了。”宋树德曾动员一个表弟参加革命,表弟平安归来后,托人给宋兰芬家里送了一封信,“他告诉我们父亲其实已经牺牲了,他不敢直接来见我母亲,怕她控制不住,就寄来了一封信。”

得知宋树德牺牲的消息,宋兰芬的母亲当场哭昏,清醒后也是终日以泪洗面,“40多岁的时候就哭瞎了眼睛。”

父亲未留下任何东西,只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

解放后,宋树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年,民政部补发了烈士证。但在家从不说自己做的事,年离家后再也没有归来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牺牲在哪里?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宋兰芬想挖掘的真相。

“之前问过一些人,跟我说的牺牲地址都不太一样。”多年后,宋兰芬的舅舅找到了宋树德的警卫员,又从很多渠道搜集了相关史料,一些片段才被补上:年初,宋树德调冀中独立六团任教导员,在抗日战场上出生入死,年9月,在河北省各贡县洪城战场与日军的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而光荣牺牲,“我的父亲被砍了几十刀,是牺牲在战场上的。”

越了解父亲,宋兰芬越能感受到父亲革命意志的坚定和伟大。“后来县里调查统计牺牲的烈士,高阳的很多烈士,都是我父亲宣传动员出去参加革命的。”

宋树德给家人留下的除了烈士证书,还有革命精神。宋兰芬成人后,嫁给了抗美援朝老兵,随丈夫转业后,定居于东阳。

“我知道自己是烈士后代,也是 领导干部的家属,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宋兰芬也会以父亲的精神来影响和要求四个子女,子女也不负所望,在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

东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也很关心宋兰芬的生活。得知钱江晚报“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活动后,与项目倡议人之一、烈士遗孀叶庆华取得联系,决定为宋树德画一幅画像。这幅画像参照的是宋兰芬的姑姑,由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漫插画系主任武小锋进行创作。

捧着父亲的画像,宋兰芬泣不成声。她相信,父亲是以另一种方式,见到了他所展望过的美好生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