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开篇就提到了“高阳”,即“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通常认为《离骚》的作者为楚人屈原,芈姓楚人为颛顼后裔,这在早期文献中是有清晰记载的,基本可以达成共识。屈原又把自己说成是“高阳之苗裔”如此一来,高阳就等同于颛顼了。有学者据此发挥,考证出各种高阳,甚至还有人把高阳同巫山神女联系起来,认为高阳是女性,问题是,《离骚》真的可靠吗?

关于《离骚》的问题我们后面再说,这里先从最早记载高阳氏的《左传》入手,看看《左传》是怎么讲高阳氏的。

我们的认知通常会有个时间顺序,会把先获取的知识作为后获取的知识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是以时间顺序进行累积的,会以既有认知来验证新的信息并进行取舍,而我们所接受的最早关于上古传说的事情通常来自汉代的《史记》,甚至是晋代的《帝王世纪》,还有甚者就是网络百科,有了这些先入为主,即便再去读包括《左传》在内的更早的史料,也会受既有观念的影响而无法正确解读其中的内容。其实,当我们去探究一个古老的传说的时候,尽可能地从已知的最早的材料入手,然后按材料的时间顺序来推进,而不是从自己认知的先后顺序去分析,所以建议你先放弃固有观念,我们单从这段话里来找逻辑。

《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岂、檮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这一段其实是围绕舜展开的,高阳氏只是涉及到的一个角色,而且也没有直接讲高阳氏,讲的是高阳氏的“才子八人”,也就是八恺。

前一部分讲的是舜举“八恺”和“八元”,“八恺”和“八元”并不是十六个人,而是“此十六族也”,那么,“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应该解为:高阳氏的后裔分化出八个氏族,这个“高阳氏”显然就是一个更古老的氏族。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氏”字的本义是旗帜,远古氏族为了区分彼此,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旗帜或符号,这就是姓氏中“氏”的来源,所以“氏”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这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家族,先秦文献中涉及到的“某某氏”通常指的都是一个氏族,西汉开始逐渐被混淆起来,高阳氏即属此类。

这里的“举”应该当发起讲,其实就是舜发起联盟,通过武力或外交手段把十六族召集在一起,这件事尧显然也尝试过,但并没有成功,所以强调的是“尧不能举”而非不举或未举,是舜把这件事办成了,记为舜的一大功绩,而举“八恺”和“八元”的结果就是“内平外成”,何为“内平”?何为“外成”?

所谓“内平”就是安定统一,是对内的,而“外成”就是建功立业,是对外的,团结十六族显然是对内的,那么对外的是什么呢?就是接下来的驱逐“四凶”。

问题是,谁是“四凶”?

《左传》详细地记载了“四凶”的来源。

帝鸿氏之子浑敦、少皞氏之子穷奇、颛顼之子梼杌、缙云氏之子饕餮,这“四凶”同样不是四个人,而是四族,所以后面才有“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需要明确的是,《左传》所载的这段并不是神话,而是历史传说,这里面必然有失真,但掩盖不了战争的痕迹,无论怎么美化,整段所讲的故事内核是没变的,就是舜集结了高阳氏和高辛氏的十六族,通过武力驱逐了他们所谓的“四凶”。

我们这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157.html